網(wǎng)站性能檢測評分
注:本網(wǎng)站頁面html檢測工具掃描網(wǎng)站中存在的基本問題,僅供參考。
推遲
特斯拉Model 3交付時間推遲:最快也要等到2018年 - iDoNews 流量視頻課程
DoNews10月19日消息(編輯費倩文)19日,據(jù)《華爾街日報》報道稱,特斯拉的第一款大眾電動車Model3的交付時間“跳票”了,將由之前的2017年年中推遲到2018年。 本周二,一些訪問特斯拉官方網(wǎng)站的消費者發(fā)現(xiàn),特斯拉官方網(wǎng)站更新了Model3頁面的信息,將Model3的出貨時間由“始于2017年年中”改為“新訂單預計2018年年中或此后出貨”,還說從2017年年中開始生產(chǎn)。 隨后,特斯拉公司的代表而后向CNBC發(fā)布聲明稱,Model3網(wǎng)頁更新不代表生產(chǎn)計劃有何變化,仍計劃2017年年中開始生產(chǎn),調(diào)整是為了更準確地反映新訂單、未來訂單的出貨時間。 今年四月份,特斯拉推出了一款大眾車型Model3,單次充電續(xù)航里程超過345公里,百公里加速低于6秒,硬件支持自動駕駛功能,定價只有3.5萬美元,用戶提前預訂只需要支付1000美元定金,對于早期的預訂者,特斯拉承諾2017年底前交車。截至今年6月份,Model3的預訂量已經(jīng)達到40萬輛。 面對市場的熱烈反應,如今特斯拉和馬斯克正在面臨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那就是生產(chǎn)出這么多Model3來滿足訂單需求??萍疾┛蚑echCrunch稱,按照目前這個訂單量推測,特斯拉理應更新預期出貨時間。(完)
任天堂延遲推出64G容量Switch卡帶 公司視頻課程
灰機游戲王鵬12月28日訊據(jù)《華爾街日報》報道,任天堂宣布,原定于2018年上市的64GBSwitch卡帶將推遲到2019年供應,有消息稱此舉是為了等待更多的大容量軟件出現(xiàn)。該新聞對很多第三方來說不是什么好消息,這可能導致他們的游戲面臨風險。目前Switch卡帶最大容量為32GB,而PS4和XboxOne使用的藍光光碟容量高達50GB。鑒于近兩年發(fā)售的主要AAA大作容量都已超過32GB,這使大量第三方游戲移植Switch存在容量問題。任天堂沒有公布延期的具體原因,但據(jù)猜測很大可能是出于技術問題或成本考量:任天堂本身很少開發(fā)大容量游戲,自家的旗艦大作《塞爾達傳說》容量尚不足16GB;而第三方廠商為壓縮成本,也傾向使用小容量卡帶。此前發(fā)售的NBA2K18使用了8G卡帶,25G額外數(shù)據(jù)則通過網(wǎng)絡下載的方式提供。這種情況導致大容量卡帶的市場需求并不強,截止目前,只有《勇者斗惡龍:英雄1+2》使用了32GB卡帶。《勇者斗惡龍:英雄1+2》對于大容量卡帶延期供應的影響,業(yè)內(nèi)人士觀點也不盡相同。一些開發(fā)者認為,現(xiàn)在Switch平臺上歐美大作本就短缺,沒有大容量卡帶將使他們面臨“縮水”或延期的兩難抉擇,甚至可能放棄登陸Switch——因為西方開發(fā)者更偏愛制作大容量游戲。不過日本的產(chǎn)業(yè)分析師則認為,就任天堂主機的生態(tài)而言,“能有一些大容量的游戲當然很不錯,但對Switch的成功不是必需的。毫無疑問,2018年Switch仍將取得輝煌的成就,卡帶容量的問題并不會影響這一點?!?/p>(完)
小米宣布推遲CDR發(fā)行申請 證監(jiān)會:尊重小米集團的選擇 推廣視頻課程
小米官方微博19日早間稱,今日,公司經(jīng)過反復慎重研究,決定分步實施在香港和境內(nèi)的上市計劃,即先在香港上市之后,再擇機通過發(fā)行CDR的方式在境內(nèi)上市。為此,公司將向中國證券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發(fā)起申請,推遲召開發(fā)審委會議審核公司的CDR發(fā)行申請。證監(jiān)會:尊重小米集團的選擇,決定取消第十七屆發(fā)審委2018年第88次發(fā)審委會議對該公司發(fā)行申報文件的審核。
延遲滿足感”的好處,可能僅限于多得一個棉花糖 流量視頻課程
“延遲滿足感”已經(jīng)成了神話。人人都知道,“延遲滿足感”和“成功”密不可分。但是最近的心理學實驗證明,“延遲滿足感”似乎并沒有那么重要,“棉花糖”實驗也沒有那么傳奇。關于“延遲滿足感”的著名實驗是這樣的: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Walter Mischel)設計了一個實驗,從斯坦福大學幼兒園里找來數(shù)十名兒童,然后研究人員離開,讓孩子們單獨呆著,在他們面前擺上棉花糖,讓孩子們選擇:或者當即吃掉一顆,或者一直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大概15分鐘),這時候會可以享受兩個棉花糖。從1981年開始,米歇爾持續(xù)調(diào)查當年參加實驗的孩子們的情況。他發(fā)現(xiàn),之前“沒忍住”的孩子,成年后普遍暴露出難以面對壓力、注意力不集中、無法維持與他人穩(wěn)定關系的表現(xiàn)。35歲以后,更是表現(xiàn)出更高的體重指數(shù)和吸毒幾率。由此誕生了那個著名的論式:能克制自己,延遲滿足感的人,更容易成功。然而就在前幾周,紐約大學的泰勒(TylerWatts)、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格雷格(GregDuncan)和浩南(Hoanan Quan)發(fā)文說,他們重復了棉花糖實驗,得到了不一樣的結(jié)果,棉花糖實驗的意義是存疑的。按照文章的說法,泰勒等人一開始就對棉花糖實驗存疑。比如原實驗只包含了90名兒童,而且都是從斯坦佛大學幼兒園選出來的。所以他們對實驗做了修改,比如包含了來自各種家庭的超過900名兒童,也嚴格控制了某些因素,比如兒童所在家庭的收入。畢竟,這些因素也會影響到兒童推遲滿足感的習慣,或者他們的長期成功。從泰勒等人的結(jié)果來看,“能延遲按足感的孩子更容易成功”的結(jié)論得到的支持相當有限。相反,“延遲滿足感”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孩子的社會經(jīng)濟背景,正是這種背景,而不是“延遲滿足感”的能力,決定了孩子的長期成功。研究進一步發(fā)現(xiàn),如果孩子的母親念過大學,那么從標準測試分數(shù)和母親對孩子行為的評價來看,選擇“延遲滿足感”的孩子并沒有區(qū)別。如果孩子的母親念過大學,那么考慮家里可見藏書的數(shù)量,以及研究人員在場時母親對孩子的反應等因素,選擇“延遲滿足感”的孩子也沒有表現(xiàn)得更好。這樣看來,所謂“延遲滿足感”的種種重要意義,或許并不如之前想象的那么大,它無非是家庭社會、經(jīng)濟背景比較好的孩子所具備的諸多特性之一。在實驗中選擇“延遲滿足感”的孩子真正能得到的好處,或許僅僅限于能多吃一個棉花糖而已。如果你的家庭條件不錯,那么即便不選擇“延遲滿足感”,而是立刻吃掉眼前的棉花糖,成功的概率也不會有什么變化。新的實驗不但否定了之前的結(jié)論,也對“窮人家的孩子更不愿意延遲滿足感”提出了其它可能的解釋。比如窮人家的孩子對未來的預期是不穩(wěn)定的,他們無法判斷“承諾的第二個棉花糖”會不會兌現(xiàn),所以干脆選擇當下吃掉已有的棉花糖。而經(jīng)濟條件較好的家庭里,孩子對未來的預期是穩(wěn)定的,他們相信食品柜里總會有吃的,所以不著急立即享用。即便未來沒有棉花糖了,他們也相信父母會帶他們?nèi)コ员ち柚悺?/p>還有些定性研究也提供了這方面的參考。比如窮人家的父母更愿意遷就孩子,更愿意“盡其所能”買甜品、染發(fā)劑等東西給孩子,而經(jīng)濟條件更好的父母更愿意讓孩子等待更長遠、更大的回報,而不是在甜點等問題上遷就。關于“棉花糖實驗”,我看到的報道主要是以上內(nèi)容,下面談談幾點看法。批判思維是認識真實世界的重要工具看整篇報道,我比較好奇的一點是,Watts等人是從懷疑“棉花糖實驗”的有效性——比如樣本太小、變量控制不夠等等——開始的。我們常說,要有批判思維,要懂得質(zhì)疑,但是放眼望去,有無數(shù)自媒體在講述“棉花糖實驗”,在解釋“延遲滿足感與成功之間的關系”,卻很難看到真正的質(zhì)疑。當下流行的許多文章都是刻意按照“講個生動的故事,打個形象的比方,就此揭示一個深奧的道理”來展開。初看上去,確實可以給讀者“恍然大悟”的快感,但看多了就不得不警覺:按照原文一二三下來似乎順理成章,但設身處地去想,有了一,未必選二,有了二,未必有三。如果做數(shù)學題,看過答案懂得推理,沒看答案卻怎么也推理不出來,當然不叫“會做”。同樣道理,看過許多這類文章,或許可以復述不少動聽的故事,還能把許多道理講得頭頭是道,但是,不見得真的認識了這個世界。如何區(qū)分“杠精”和“批判思維”(質(zhì)疑)?我覺得大致有兩點區(qū)別:第一,杠精是“攻其一點,不及其余”,批判思維則會設身處地,進入被批判對象所在的問題領域來思考、辨析;第二,杠精以“挑錯、駁倒對方”為目的,享受“你看我又指出你錯了”的樂趣,批判思維以深化認知、解決問題為目的,追求的是“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認知更加完善了”的收獲。心理學是門科學坦白說,我覺得在我們這里,“心理學”都快被玩壞了,各種五迷三道的說法都要和心理學拉上關系。看看我們周圍典型的“心理學”文章,或者是精神分析那一套,動不動從欲望、童年說起,殊不知這辦法害人不淺。因為無法通過實驗證實或者證偽,這套說法在很長時間內(nèi)誤導了對抽動性穢語癥等精神疾病的認識,嚴重耽誤了治療進程。面對抽動性穢語癥,無數(shù)心理學家窮極心力去挖各種欲望不滿、性快感的根源(且大家的假設互不相同),最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靠藥物就可以有效治療。還有些“心理學”文章仍然保守行為主義那一套,相信單純靠獎勵-懲罰就可以搞定一切,完全忽略了人和動物的差別,也忽略了個體的差異。我在之前的《游戲是不是洪水猛獸?》里批判過這種論調(diào),這幾天又在書里看到,已經(jīng)有實驗證明,如果孩子對畫畫的熱情來自獎勵,一旦獎勵停止,他們的畫畫也就停止了,反倒是“不在乎獎勵,一直畫畫”的孩子最終能堅持畫下去。心理學是門科學。在我看來它起碼意味著三點:第一,不同的結(jié)論和理論可以公開爭辯,大家有公認的衡量標準——事實證明你對了,我就必須服氣;第二,實驗的結(jié)果必須可以重復,有太多“心理學”靠的是講故事來完成了,而且實驗的設計一定會更花心思,對各種因素、變量的控制會更加精確——確證或者否證的結(jié)論才有說服力;第三,這門學科的進步,就要不斷進步,不斷修正、否定甚至是推翻之前的結(jié)論,學科的體系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完善,價值不斷提升,無論精神分析學派還是行為主義學派,都是心理學發(fā)展過程中的階段,歷史價值當然不容否定,但局限性也很明顯。《大西洋月刊》在2016年4月有一篇文章談“重復心理學經(jīng)典實驗的危機“,講的也是這些問題:心理學的不少經(jīng)典實驗,無法被后人重復證實。這個問題不簡單,既牽涉到實驗的設計方案,也牽涉到大家對相同現(xiàn)象和數(shù)據(jù)的理解,更牽涉到心理學家的名譽、收入、職業(yè)等諸多因素。不過,仍然有許多心理學家在努力解決問題,讓心理學變得更好,更科學。對我們普通人來說,不把心理學原理當成統(tǒng)御世事的物理規(guī)律,不把心理學簡單結(jié)論當成支配人心的神奇符咒,而是把心理學視為理解世界的有益參考和獨特視角,或許是比較好的態(tài)度。做稱職的父母,是艱巨的挑戰(zhàn)身為父母,在孩子要求得到他們喜歡的東西的時候,是否要去滿足?我知道許多父母愿意用給予,尤其是力所能及的給予,來表達對孩子的愛。比如關于實驗的報道里說的,窮人家的父母,大概只能負擔糖果、染發(fā)劑等價格比較便宜的物品,也只能通過它們來表達對孩子的愛。有點無奈,但也可以理解。那么,這種“給予”是不是“遷就”?如果不是,它和“遷就”之間的邊界在哪里?我仍然堅持之前在《奶爸的獨白》中的觀點:父母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探索孩子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合理設定讓孩子“跳一跳能夠到的果子”,保持孩子在自身成長和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持續(xù)獲得健康的成就感。即便你的家庭條件不富裕,同樣有辦法訓練孩子控制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也應當這么做。此外,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感也是相當重要的。我見過一些父母,在對待孩子時并沒有給予足夠的尊重,突出表現(xiàn)就是說話不算數(shù)。比如為了引導孩子吃飯,就許愿說“吃過飯爸爸帶你出去玩”,然而其實“爸爸帶你出去玩”只是為了讓孩子吃飯的空頭支票。父母可能以為孩子小,許多事情分不清真假,或者記不住那么多事情,所以把開空頭指標當成常用的哄孩子的手段。久而久之,孩子不相信承諾可以兌現(xiàn),不相信甜品會一直在柜子里,不相信研究人員回來了可以多吃一個棉花糖,“延遲滿足感”的能力當然大打折扣,日常做事也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機會主義傾向。但是別忘了,避免機會主義行為,保持耐心投入長遠目標,才是長期成功的重要保障。作者:余晟以為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zhuǎn)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