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yè)務簡介:中企動力(300.cn)為您提供網(wǎng)站建設、網(wǎng)站制作、網(wǎng)頁設計及定制高端網(wǎng)站建設服務,中企動力專注于企業(yè)網(wǎng)站建設、高端網(wǎng)頁制作領域26年,對企業(yè)網(wǎng)站制作、平臺高端網(wǎng)站建設,包括汽車、家裝、農業(yè)、外貿、機械等多個行業(yè)擁有豐富建站經(jīng)驗,選擇中企動力,為網(wǎng)站保駕護航。
百源川池在福建省,經(jīng)長期匯流而成排水系統(tǒng),被稱為“八卦溝”
大家好,我是小芳芳,今天為大家推薦一處旅游勝地:百源川池。
百源川池在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qū)。泉州古代的羅城、子城等城壕,經(jīng)長期匯流而成排水系統(tǒng),縱橫交錯,稱為“八卦溝”。
百源川池是排水系統(tǒng)的蓄泄池之一,其水直通涂門外,取“百川溯源”之意。
池通涂門外護城河,取百川溯源之意。池內八角攢尖亭一座,系拆明倫堂附近尊經(jīng)閣(俗稱魁星樓)頂層移建于此。
湖面微波蕩漾,天上白云飄飄,顯得十分愜意。
八卦溝排水系統(tǒng)位于鯉城區(qū),是唐代以來泉州府的子城、羅城遺留的濠溝、池塘,經(jīng)過宋元時期逐漸連接而成排水渠道,遍布市區(qū)。
百源川池在福建省,經(jīng)長期匯流而成排水系統(tǒng),被稱為“八卦溝”
大家好,我是小芳芳,今天為大家推薦一處旅游勝地:百源川池。
百源川池在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qū)。泉州古代的羅城、子城等城壕,經(jīng)長期匯流而成排水系統(tǒng),縱橫交錯,稱為“八卦溝”。
百源川池是排水系統(tǒng)的蓄泄池之一,其水直通涂門外,取“百川溯源”之意。
池通涂門外護城河,取百川溯源之意。池內八角攢尖亭一座,系拆明倫堂附近尊經(jīng)閣(俗稱魁星樓)頂層移建于此。
湖面微波蕩漾,天上白云飄飄,顯得十分愜意。
八卦溝排水系統(tǒng)位于鯉城區(qū),是唐代以來泉州府的子城、羅城遺留的濠溝、池塘,經(jīng)過宋元時期逐漸連接而成排水渠道,遍布市區(qū)。
泉州古城保護提升一期工程,投資14億,建設15項
根據(jù)泉州市發(fā)改委網(wǎng)站2018年5月4日公示的《關于泉州古城保護提升(一期)工程建議書的批復》,為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提升古城保護水平,泉州市將實施古城保護提升(一期)工程,共15項建設內容,總投資141423.55萬元,將涉及房屋征收13386.2平方米。
具體建設項目如下:
(1)中山路示范段(涂門街至打錫街)步行化工程
長約240米,寬度12米。改建內容包括步道、夜景燈光、建筑小品、城市家具等設施。
(2)中山中路(打錫街至鐘樓)改建工程
長約760米,寬度12米。改建內容包括道路、市政管線、交通、景觀綠化、建筑立面等。
(3)西街東段“U”形面(路面+兩側立面)改建工程
長約700米,寬度10米。改建內容包括道路、市政管線、交通、景觀綠化、建筑立面等。
(4)古城交通系統(tǒng)建設工程
①奎霞巷打通工程:奎霞巷長約26 米,寬4米,征收房屋建筑面積1300平方米。
②西街南片區(qū)旅游核心區(qū)慢行系統(tǒng)建設工程:改建新華路、三朝巷等舊街巷道路,改建長度為3903米,面積約20594平方米,包含路面鋪設、市政管線鋪設、園林景觀工程。涉及征收房屋面積為7706平方米。
③古城旅游核心區(qū)交通改建工程:改建旅游片區(qū)路面,配置一體化交通設施。
④居民騎行環(huán)境暢通改建工程:道路長約2500米。
新路埕-許厝埕-奎霞巷-鎮(zhèn)撫巷:長約1000米,包括改建道路、街道立面,增設綠化景觀等。
模范巷-縣后路-觀東巷-新府巷-新府口-后巷:長約1500米,包括改建道路、街道立面,增設綠化景觀等。
(5)古城背街小巷及排水設施改建工程
①老城區(qū)背街小巷道路及排水設施微改建工程:改建禮讓巷、指揮巷、馬坂巷、金池巷、大郎巷等18條街巷進行道路路面及排水設施,改建長度為3674米,面積約17895平方米。
②象峰巷微改建工程:長215米,最寬6米,最窄僅為2.8米。工程內容包括改建民宅立面(含雨棚),統(tǒng)一鋪地和下井水蓋等。
③舊城區(qū)排水管網(wǎng)改建工程:改建排水管線長度15000米。
(6)威遠樓廣場改建工程
威遠樓公交首末站遷移至開元盛世后,騰出廣場用地約3400平方米,進行廣場鋪裝、綠化、夜景工程,打造街頭公共空間。
(7)百源川池片區(qū)綜合環(huán)境改建工程
①百源路立面及慢道改建工程:百源路長約400米,改建內容包括市政綠化改建、修剪兩側行道樹、重新鋪裝人行道路面。
②百源清池及周邊環(huán)境改建工程:涉及面積10400平方米,內容包括改建區(qū)域水環(huán)境、景觀綠化等。
③九一街立面及慢道改建工程:九一街總長723米,寬度12米,內容包括改建慢道、景觀綠化、建筑立面等。
(8)府文廟片區(qū)夜景工程
包括南俊南路、府學路、百源路,總長1138米,建設兩側建筑系統(tǒng)性夜景工程。
(9)交叉口慢行等候空間改建一期工程
對東街沿線6個交叉口等候空間進行改建。
(10)交通擁堵點道路改建工程
對泉州第一醫(yī)院、泉州第二醫(yī)院、泉州五中、九一街、晉光小學、鯉城實驗小學等交通擁堵點進行路面改建。
(11)古城小型消防站及配套設施建設工程
古城區(qū)域建設小型消防站3座及其配套消防設施。
(12)小山叢竹公園
利用原泉州市第三醫(yī)院建設小山叢竹公園,內容包括景觀建筑、廣場鋪裝、綠化、夜景工程,總用地面積6023.5平方米。
(13)老范志古大厝及周邊環(huán)境改建工程
改建老范志古大厝及周邊區(qū)域環(huán)境,總用地面積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380.2平方米,建設廣場2000平方米。涉及征收房屋面積4380.2平方米,產權置換面積約1300平方米。
(14)龍頭山片區(qū)文化旅游街區(qū)建設工程
龍頭山片區(qū)用地面積45289平方米,建筑面積54300平方米。
(15)閩南文化教育基地建設工程
閩南文化教育基地(舊人民醫(yī)院)工程用地面積1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3000平方米。
工人文化宮:承載幾代泉州人的美好回憶
編前語:從狹窄的街道到寬闊的馬路,從一片片農田、平房到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從自行車代步到汽車出行……改革開放40年來,泉州的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水平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即日起,泉州網(wǎng)聯(lián)合泉州市城市建設檔案館共同開展“新老圖片看泉州”圖片征集和網(wǎng)絡展示活動,通過新老照片的對比,展示泉州改革開放40年城市建設發(fā)展變化,感受泉州人奮發(fā)向上,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精神與激情。
作為古城泉州的文化中心,泉州市工人文化宮于1953年秋誕生了,65年來,文化宮影響了好幾代人。對上個世紀5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來說,文化宮或許是他們最初接觸文化娛樂活動的地方;對50后和60后來說,文化宮可能曾陪伴他們度過了大多數(shù)的休閑時光;對70后和80后來說,文化宮是他們成長道路上最美好的回憶。如今,工人文化宮積極發(fā)揮“學校與樂園”的職能,廣泛開展了文化、藝術、教育、體育、娛樂等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活動。改革開放40年來,泉州市工人文化宮迎來了新一輪的發(fā)展與變革,建設、規(guī)模、功能都發(fā)生了提升和變化。下面這一組市工人文化宮的新老照片,見證了工人文化宮40年來的的歷史變遷,也承載許多泉州人的童年記憶。
在很多泉州人心目中,工人文化宮與百源川池是不可分的,一說到文化宮,自然會想到一池碧水,一座亭臺,還有那歡快的舞步、美妙的歌聲。圖為80年代初市民泛舟百源川池。(泉州市檔案館館藏)
百源川池是利用以前的舊水塘改造成,面積有十多畝,也是舊市區(qū)幾條排水溝的交匯處,有“百川溯源”之意。圖為百源川池八角亭屋檐,系由魁星樓的三四層屋檐拆除異地復建。(黃方 攝)
1955年魁星樓全景照。(黃方 攝)
百源川池為古泉州蓄洪池,曾因填土種稻遭到破壞。(攝于20世紀70年代)
1951年,市民身穿綠色仿軍裝在泉州百源川池拱橋旁留影。這座拱橋的方位是否在現(xiàn)在的放生池附近,有待考證。知情者可在文后留言。(泉州市城市建設檔案館館藏)
60年代文化宮圖書館,現(xiàn)在成了各類培訓的場所。
1963年的銅佛寺及百源川池。(泉州市城市建設檔案館館藏)
這張照片于1968年攝于市工人文化宮。當時自行車是人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照片小男孩剛在學騎車,靠在車邊炫耀,洋洋得意。(蔡永懷 供圖)
拍攝于60年代,當年百源川池旁種了許多高大的柳樹。(蔡永懷 攝)
60年代在市工人文化宮舉辦的民樂學習班。(泉州市工人文化宮 供圖)
70年代,文化宮百源川池全景圖,百源川池所處位置是古城鯉魚的眼睛。(泉州市城市建設檔案館館藏)
圖為70年代文化宮廣場。(黃方 1973年攝)
70年代文化宮影劇院。
市民在文化宮八角亭前的留影。八角亭是文化宮標志性建筑,在泉州人的相冊里,大部分人都留存一張這樣的老照片。
市有關部門對文化宮百源川池進行淤泥雜物的清理的勞動場面。(李秀鳳 1986年攝)
1982年,市民在的百源川池東畔建成曲橋留影。曲橋可通往銅佛寺,后面白色的12層建筑為當時泉州最高的泉州華僑大廈。(黃方攝)
80年代,在百源川池南畔的夜市,曾是泉州市區(qū)晚上最熱鬧的去處之一。旁邊的巷子為觀音巷。(蔡其呈 攝)
80年代的泉州市工人文化宮大門。“泉州市工人文化宮”八個字由福建省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陳奮武題寫。(泉州市工人文化宮 供圖)
1984年,文化宮《每周一歌》吸引廣大市民的熱情參與,該項目被全國總工會評為職工文化先進活動項目。(泉州市工人文化宮 供圖)
文化宮影劇院舊址,該影院于2004年因危房拆除,現(xiàn)臨時作為配套停車服務。(泉州市工人文化宮 供圖)
1988年,市民在文化宮琵琶仙女雕塑及文藝樓前留影。(黃方 攝)
80年代在市工人文化宮舉辦的理發(fā)學習班。(泉州市工人文化宮 供圖)
建于80年代初的文化宮游樂園。碰碰車、旋轉木馬、小火車……這里承載了許多人的童年回憶。(泉州市工人文化宮 供圖)
20世紀80年代航拍百源川池。(泉州市城市建設檔案館館藏)
文化宮旁的百源路,遠處白色建筑為中國銀行大樓。(黃金良 1987年攝)
90年代的文化宮圖書館。(泉州市工人文化宮 供圖)
在文化宮內,每天都有眾多喜愛唱歌者在一起放聲歌唱。(吳松樹 2008年攝)
泉州市文化宮南音社常年堅持在陣地為職工群眾免費進行南音獻演。(泉州市工人文化宮 供圖)
2013年,在文化宮舉行“元宵燈謎會”,現(xiàn)場人山人海,吸引廣大市民參與。(莊育杰 攝)
泉州市工人文化宮常年在陣地開展公益惠民文藝演出。(泉州市工人文化宮 供圖)
百源川池現(xiàn)貌。(鯉城區(qū)檔案館館藏)
泉州市工人文化宮新貌。(陳敬聰 攝)
航拍百源川池,綠樹、碧水交相輝映成一道美麗景象。(陳起拓 2016年攝)
圖為泉州市東海工人文化宮效果圖。主要作為職工文體娛樂中心,是泉州職工群眾娛樂和學習的文化場所。 現(xiàn)今的泉州市工人文化宮將進行改造建設,按照古城提質統(tǒng)一規(guī)劃,改造為既受職工群眾歡迎、又完美融入古城整體景觀和氛圍的文化活動中心。(泉州市工人文化宮 供圖)
本組照片除署名外,請原作者與我們聯(lián)系領取稿酬。電話22500261
征稿啟事: 如果您手中也有見證泉州發(fā)展變化的照片,歡迎投稿:545190796@qq。
本頁內容為企業(yè)、個人自主上傳或來源網(wǎng)絡,所有資料僅供用戶參考;我單位不對其版權負責、不保證亦不表示本網(wǎng)的資料全面及準確無誤,也不保證亦不表示這些資料為最新信息,如因任何原因,本網(wǎng)內容或者用戶因倚賴本網(wǎng)內容造成任何損失或損害,我單位將不會負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