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yè)務簡介:中企動力(300.cn)為您提供網站建設、網站制作、網頁設計及定制高端網站建設服務,中企動力專注于企業(yè)網站建設、高端網頁制作領域26年,對企業(yè)網站制作、平臺高端網站建設,包括汽車、家裝、農業(yè)、外貿、機械等多個行業(yè)擁有豐富建站經驗,選擇中企動力,為網站保駕護航。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潮州非遺你知多少?
今天是全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關于“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2005年,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其中一項重要舉措即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2016年9月,國務院批復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關于世界遺產
世界遺產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和文化景觀。世界遺產具有明確的定義和供會員國提名及遺產委員會審批遵循的標準。
文化遺產,概念上分為有形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tài)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
“自然遺產”代表地球演化歷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huán)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xiàn)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地域。
而說起文化和自然遺產,潮州古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最值得潮人引以為傲的,你能數(shù)出幾種呢?跟著米果君一起來看看吧!
“陳三五娘”傳說
“陳三五娘”是一個廣泛流傳于粵東(今潮州、汕頭、揭陽、汕尾)及閩南地區(qū)的愛情故事。歷史上的陳三是福建泉州河市人,五娘是潮州府城(今湘橋區(qū))人。傳說中陳三五娘最后回到泉州定居。
據清海陽人鄭昌時《韓江見聞錄》記述,泉州書生陳三的哥哥在廣南任職。他為了護送嫂嫂到廣南與其兄團聚,路經潮州,邂逅黃九公之女五娘。陳三一見鐘情,決意求婚。遂與當?shù)匚湫悴帕执箝s(諧稱林大鼻)發(fā)生糾葛。幾經曲折,陳三與五娘終成眷屬。
陳三五娘的故事具有文學價值、人文價值和民俗價值。與中國四大民間傳說白蛇傳、天仙配、孟姜女、梁祝等愛情悲劇不同的是,陳三為追求美好愛情,以一介書生,隱瞞身份,甘心為奴三年;黃五娘則敢于與封建禮制決裂,隨心愛的人私奔,有情人終成眷屬。
陳三五娘傳說在海內外潮人中有著廣泛的影響。潮劇《荔鏡記》取得巨大成功之后,陳三五娘傳說又被搬上銀幕和舞臺。
2009年,陳三五娘傳說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打破鼓”傳說
打破鼓傳說源于饒平縣三饒鎮(zhèn),后被編為戲劇,廣泛流傳于粵東地區(qū)和海外潮人文化圈。
傳說中的李老三是饒平縣古縣城三饒人。莫二娘因被吳二欺騙感情、騙走錢財而上吊身亡。三饒人李老三到江西做生意,夜宿柴房遇莫二娘鬼魂,同情莫二娘遭遇幫助她報仇,用雨傘將莫二娘鬼魂帶到三饒吳家將吳二殺死。吳家請法師驅鬼把大鼓打破,仍無法將莫二娘的鬼魂趕走。三饒鎮(zhèn)至今還保存著吳二的 “日慶居” 舊居和莫二娘的靈堂 ,流傳李老三和“打破鼓”的故事。
打破鼓傳說鞭撻騙色騙財、梟情絕義的吳二,同情受騙的莫二娘,贊揚嫉惡如仇、見義勇為的李老三。表達了人們扶正抑邪的良好愿望。這個民間傳說后來被編成潮劇,以《柴房會》一折最為著名。
2009年,打破鼓傳說入選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劇
潮劇,又稱潮音戲、潮州戲,是中國著名地方劇種之一。流行于廣東省東部和閩南,也流行東南亞一帶。
潮劇有悠久的歷史,其傳統(tǒng)劇目一是來自宋元南戲與元明雜劇,一是來自地方民間傳說。在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吸收地方民間藝術和民間音樂,使音樂、唱腔及表演藝術日趨豐富并逐步形成獨特的地方風格。其語言注重本色及文采,大量運用方言、俚語、歇后語、比生動形象,童趣盎然。唱腔及伴樂輕婉低回,抒情優(yōu)美、富于變化。唱腔分輕六、重六、活五、反線等不同情緒的曲調和頭板、二板、三板等不同板式?!皫吐暋币彩浅眲〕坏闹饕攸c。伴樂分嗩吶領奏的牌子曲和二弦領奏的弦詩樂兩類。打擊樂分大鑼戲、小鑼戲、蘇鑼戲三種不同表現(xiàn)形式。
領奏樂器二弦為全國所罕見。演員行當分工嚴密,富于表現(xiàn)力。生、旦表演突出輕歌曼舞、機巧靈活等特色;丑角形體動作多變,唱腔藝術全國著稱。舞臺美術民間特色突出,其服飾皆采用潮繡、抽紗等精巧工藝制成,既清雅又大方。
2006年,潮劇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繡
潮州刺繡始于唐代?,F(xiàn)在能見到的最早潮繡品是潮州開元寺內的裝飾品及佛像。明清以后,潮繡品廣泛滲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
新中國成立后,潮州刺繡工藝得到長足的發(fā)展。潮繡藝人在原有基礎上吸收了姐妹藝術之長,以豐富繡藝。由薄浮墊發(fā)展而成厚浮墊,具有浮雕般的立體感,結合金銀線繡,使之色彩更加豐富、典雅,風格高貴獨特。
潮繡題材廣泛,有人物、動物、花卉等。品種有絨繡、釘金繡、金絨繡、線繡等四類。潮繡作品以其高超的刺繡技藝,多次榮獲全國性大獎。如潮繡品“金銀禮服”和“戲服”先后獲“廣東省優(yōu)質產品”稱號。1982年,潮繡品《九龍屏風》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因而,潮繡在全國工藝美術界中產生巨大影響,深受海內外人士的高度贊賞。
潮繡經歷世代潮人的傳承和發(fā)展,豐富了中華刺繡文化寶庫。2006年,潮繡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出花園"
“出花園”屬生育民俗,是潮州人的成人禮。十五歲孩子,要在七月七日或七月十五日,或另選日期,備辦三牲果品酒菜拜別公婆母(即護兒神),表示自己已經成人。儀式是將三牲果品合湊四件、八件或十二件放置在竹編的盛具上,端出公婆母香爐,由受禮的孩子跪拜。出花園的孩子要穿新衣,穿紅木屐,吃公雞頭。相傳這個風俗發(fā)源于明代嘉靖年間( 1522 -1566年)潮州狀元林大欽。
“出花園”這一潮州成人禮,幾百年來成為孩子成長必經的習俗禮儀。其中有著傳統(tǒng)文化“孝悌”、“感恩”等理念。
2009年,潮州“出花園”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彩瓷燒制技藝
潮州彩瓷是清末潮州藝人運用新型顏料,結合傳統(tǒng)釉上彩繪藝術并融合國畫技法所創(chuàng)造的瓷器彩繪藝術。其特點是構圖飽滿,色彩鮮麗,層次分明,線條流暢,優(yōu)美生動,格調高雅。
唐宋時期,潮州就有瓷器生產。宋代筆架山窯瓷器有刻花、彩花、堆花等技法及釉下裝飾手法。明朝是青花發(fā)展時期。清初粉彩流行。同治末年(1874年),楓溪瓷區(qū)的公合成、永利、和順等商號從事瓷器彩繪作業(yè)。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潮州彩瓷藝人廖集秋、許云秋、謝梓庭等人的潮彩作品,1. 2尺的“百鳥朝鳳”四季盤及釉上彩繪人物盤等瓷器,參加了南京南洋勸業(yè)會及美國舊金山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獲得高度評價。
上世紀八十年代,潮州彩瓷出口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出口量占汕頭口岸的60%以上?!岸呀鹉档せB三百件天球瓶”,榮獲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獎。潮彩堆金類產品還屢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銀杯獎,連年獲省優(yōu)、部優(yōu)等殊榮,馳名中外。
2014年,潮州彩瓷燒制技藝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菜烹飪技藝
潮州菜,簡稱潮菜,是廣東菜的三大流派之一。潮州菜在選料、制作、火候、調味和營養(yǎng)配置等方面都具有自己鮮明的風格。潮州菜以精于烹制海鮮見長,烹飪技法主要有炸、炊(蒸)、燜、煎、泡、焯、炒、燉等。潮州菜重視原汁原味,宴席上多蘸料、醬碟。潮州菜的制工細致精巧,素菜葷做、粗菜精做與眾不同。潮州菜崇尚清淡口味,調味手法獨特。潮菜宴席重視甜菜、湯菜,還穿插考究的工夫茶。
潮州菜早就隨著潮人的足跡走向國內外,近年來更是倍受青睞。2004年,潮州市被中國烹飪協(xié)會授予“中國潮州菜之鄉(xiāng)”榮譽稱號。
2009年,潮州菜烹飪技藝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抽紗刺繡技藝
抽紗是按圖案間隔有序地抽除布料上的經緯紗線后再繡制,形成通透秀逸、形態(tài)各異的“花窗”并與傳統(tǒng)刺繡巧妙結合而成獨具一格的手工藝品。
唐代潮州刺繡極為盛行。至清代光緒年間,潮繡藝人開始將西方國家傳入的刺繡抽通工種與潮州傳統(tǒng)刺繡工藝融匯貫通,推陳出新,形成技藝獨特的民間手工藝。因潮州抽紗多采用棉、麻布、法絲、玻璃紗為面料,用白色或淡淺色紗線繡制,所以民間俗稱“做白紗”,有別于傳統(tǒng)潮繡的“做絨”。
潮州是全國抽紗品主產區(qū),成功革新創(chuàng)造和推廣運用了許多抽紗新工種、新針法。抽紗產品中的精工、高檔、技藝要求高、難度大的品種,唯潮州抽紗產區(qū)能全程圓滿完成。出自潮州抽紗女工之手的《雙鳳朝牡丹》72108 英寸玻璃紗高檔手工繡花臺布,1980年榮獲慕尼黑第32屆國際手工業(yè)品博覽會金質獎。這是中國手工藝品在國際上榮獲的第一項金獎。1981年又獲國家首屆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此外,還有其他多項產品屢獲省、部級大獎,享有“南國名花”盛譽。產品曾遠銷世界近百個國家和地區(qū)。
2014年,潮州抽紗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單叢茶制作技藝
潮州單叢茶,屬“烏龍茶”類,包括鳳凰單叢茶和饒平單叢茶。經專家鑒定,鳳凰山峰上有4棵宋代茶樹,稱為“宋種”,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潮州單叢茶最早記載,是嘉靖《潮州府志》之“ 饒平縣 ”條和康熙《饒平縣志》,書中詳述了當時潮人種茶、飲茶的習慣以及它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特征。潮州單叢茶制作技藝主要有:(一)采青。一般選在晴天下午采摘。(二)曬青。即日光萎凋,最好在有陽光的下午4-5 時進行。(三)晾青。也稱“復式萎凋”,屬靜置階段,一般1-2小時為宜。(四)碰青。也稱“做青”,俗稱“浪菜”,是半發(fā)酵和半萎凋(即輕發(fā)酵和輕萎凋)的綜合過程。(五)炒青 。也稱“殺青”。是單叢茶內質基本定型的過程。(六)揉捻。要揉得均勻,使茶葉條索緊結。(七)烘焙。俗稱“焙茶”,用炭爐“悠火薄焙”,并至少分兩次烘焙完成。明嘉靖時,潮州單叢茶被列為朝廷“貢茶”。潮州單叢茶制作技藝是潮州文化的組成部分,是發(fā)展地方經濟的重要資源。
2013年,潮州單叢茶制作技藝入選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楓溪瓷燒制技藝
潮州陶瓷制作歷史悠久。楓溪境內曾發(fā)現(xiàn)六千多年前的貝坵遺址及陶器,還有唐宋窯址的遺跡。宋代筆架山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有大量人物瓷、動物瓷的制作。宋以后,楓溪成為陶瓷生產中心并延續(xù)至今。
楓溪瓷制作手法多樣 。技法上有雕、塑、鏤、捏、貼、刻、劃、印、壓等多種。裝飾手法也多,人物瓷塑、動物瓷塑有寫實、夸張、變形等,光彩照人,神韻獨具。通體鏤空的藝術瓷,與捏塑瓷花結合而成通花瓷花技藝,多層次鏤空和寄貼立體瓷花,技藝卓絕。
2008年,楓溪瓷燒制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歌冊
“潮州歌冊”是用潮州方言創(chuàng)作、演唱的長篇敘事韻文,屬說唱文學。它發(fā)源于潮州,流行于潮州民間。東南亞地區(qū)潮人社會以及閩南潮州方言地區(qū)也頗流行。主要說唱者是婦女。
唐朝時 ,潮州民間藝人根據佛教教義中的故事編寫成新的“變文”,說唱時配一彈撥樂器,自唱自彈,稱為“彈詞”。歌文多為七字句,四句為一節(jié),一節(jié)用一韻。也間插有三字、四字、五字、六字等句式。后來,歌冊內容發(fā)展到歷史故事、公案故事、民間傳說等,還有用歌冊形式編寫的雜歌,如《百屏燈》、《百鳥名》等。由于彈詞抄本多有錯漏,明清時,民間藝人將彈詞重新整理刻印,廣泛流傳。人們又稱“彈詞刻本”為“歌冊”。
“潮州歌冊”的傳統(tǒng)題材作品有《劉明珠》、《一世報》、《二度梅》、《薛仁貴征西》;現(xiàn)代題材的作品有《花好月圓》、《冤孽姻緣》、《紅燈記》、《白毛女》等。這些作品對于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有著積極的作用。
2008年,潮州歌冊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工夫茶藝
潮州人飲茶歷史源遠流長。記載最早的可見于宋張夔的《和徐璋送舉人韻》詩句:“燕闌歡伯呼酪奴 ,鸞旌鳳吹光寒儒 ?!保?引自《潮州三陽圖志輯稿》卷之四。酪奴是茶的別稱)。到了清代中期,潮州人飲工夫茶已蔚然成風。清俞蛟《潮嘉風月記工夫茶》一書有生動而詳細的介紹。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工夫茶,烹煮的方法,本出于唐代陸羽的《茶經》,而器具更加精巧和精致”。當時用于沖泡的茶具很多,主要有紅泥火爐、茶壺、茶杯、沙銚(俗稱茶鍋仔)、羽毛扇等。至于工夫茶的傳統(tǒng)沖泡程式,則要講究,因為它能使沖出來的茶湯更加好喝。因為潮州華僑眾多,所以潮州工夫茶已在清代中期流傳至東南亞各地。
潮州工夫茶藝之沖泡程式主要有:茶師凈手,泥爐生火,沙銚掏水,欖炭煮水,開水熱罐,再溫茶盅,茗傾素紙,壺納烏龍,甘泉洗茶,提銚高沖,壺蓋刮沫,淋蓋追熱,燙杯、滾杯,低灑茶湯,先聞茶香,和氣細啜,三嗅杯底,瑞氣圓融等。工夫茶除了沖泡程式獨特外,以潮州鳳凰茶為主要茶料也是顯著特點。潮州工夫茶是潮州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8年,潮州功夫茶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花燈
潮州花燈與戲劇有著很深的淵源。在戲劇蓬勃發(fā)展的元朝,花燈開始出現(xiàn)。潮州花燈鼎盛時期出現(xiàn)的“百屏燈”, 表現(xiàn)內容都是戲劇的經典的場景。潮州歌冊《百屏燈》至今仍在留傳。
潮州花燈大致分兩大類,彩扎的立式屏燈和彩繪的可以吊掛、可以提攜彩燈。屏燈集彩扎、繪畫、刺繡、泥塑、剪刻等工藝于一體,以戲曲或歷史故事為題材,由人物、景觀和燈光映襯而成。彩燈以藤、竹、木及金屬條片作框架,罩以絲紙、絹帛、玻璃,彩繪詩畫圖案,再按造型用纓絡、螺鈿、珠串、銅片等裝飾而成。
潮州花燈曾到北京和國內各地以及新加坡、泰國等地展出,深受贊譽。
2008年,潮州花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剪紙
潮州剪紙流行于明代,繁榮于清代。清代中期,在庵寺祭祀活動中迅速發(fā)展,至光緒年間鼎盛一時,剪紙藝人多為出家人。潮州剪紙題材涉及花果、走獸、人物、風景和文字圖案等。以形式區(qū)分,潮州剪紙有純色、多色、陽刻、陰刻等類型。純色剪紙充分發(fā)揮“剪”的特點,以纖細秀麗的線條配合塊面,并采用夸張、變形手法創(chuàng)作出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多色剪紙則用多種色紙分別剪出物象的各個部分,然后再合并成為一件完整的剪紙作品,生動細致。潮州剪紙還有一個品種叫“鏨紙”,是將圖案放在色紙或金箔之上,用刻刀鏨刻而成。
潮州剪紙多用于民俗活動、傳統(tǒng)節(jié)慶,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2006年,潮州剪紙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鯉魚舞
潮州鯉魚舞源自唐代,從宋代開始流傳于民間,至今已形成一套較為固定的表現(xiàn)形式。表演者是5 名男子,由12個基本動作組合成不同的表演套數(shù),形象地表現(xiàn)鯉魚出灘、躍埂、啃泥(降涂)、搶食、穿蓮、送魚、三相、比目、打春、產卵、五相、化龍等動作,把鯉魚的生活情景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舞蹈動作剛勁有力,粗獷奔放,具有南派武功的特點。舞蹈用潮州大鑼鼓伴奏,更顯氣勢恢宏。
因為鯉魚代表吉祥、喜慶、富裕,所以潮州鯉魚舞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同時,鯉魚舞適用于社區(qū)文化、廣場文化活動,幾百年來在潮州民間代代相傳。鯉魚舞在潮州歷史及現(xiàn)代的民間舞蹈中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2007年,潮州鯉魚舞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又稱潮州金漆木雕。始于唐代,初興于北宋,成熟于明代,清代則是臻于完美的全盛期。
潮州木雕多以歷史、神話、戲曲故事和瑞獸、花卉為題材,以樟木為雕刻主要材料,雕刻手法有深淺浮雕、圓雕、通雕等,并髹漆、貼金,使之穩(wěn)重典雅、金碧輝煌。也有采用本色素雕,以求質樸天然的韻致。潮州木雕大量應用于建筑、家居、神器裝飾和公共場所陳設。
潮州木雕藝術以多層鏤通和金漆而獨樹一幟,作品多次榮獲國際、國家級獎項。
2006年,潮州木雕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暑茶
潮州暑茶是一種獨特的保健藥茶。歷史上,潮州中醫(yī)認識到暑熱病是潮州一種季節(jié)性和多發(fā)性的疾病。為此,中醫(yī)名家們研制了解暑藥茶暑茶,用于夏天防暑降溫,消暑除病。潮州暑茶歷經潮州民間近百年的應用和改進,解暑效果好,經濟實惠,深受國內外潮人的喜愛。2007年,潮州暑茶入選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音樂
“潮州音樂”就是在潮州方言地區(qū)所產生和形成的,以潮州方言的聲、韻、調作為其音樂語言基礎的樂種。
潮州音樂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先后接受了唐、宋的燕樂、法樂,宋、元的南戲(弋陽、昆腔等),明、清的正字、潮音、西秦、外江諸多劇種音樂的熏陶和影響。經過不斷的兼收并蓄,形成既具有地方獨特風格,又有外來文化痕跡的一種音樂藝術。
潮州音樂形式多樣,曲目豐富。它包括了潮州大鑼鼓、潮州小鑼鼓、潮州蘇鑼鼓、潮州弦詩樂、潮州細樂、潮州廟堂音樂、潮州外江樂多種演奏形式,流傳曲目 600多首。它的演奏形式和樂器組合靈活多樣。有三五人組成的弦詩樂、細樂演奏,也有幾十人、幾百人的潮州大鑼鼓演奏;可以在舞臺室內演奏,也可以在廣場演奏。潮州音樂有較強的表現(xiàn)力。既有委婉動情的弦詩樂、細樂,又有氣勢磅礴的大鑼鼓、蘇鑼鼓。潮州音樂還有著獨特的音階和旋律結構。如樂曲以全國絕無僅有的“二四譜”傳譜;調式則有重六、輕六、反線、活五、輕三重六等表現(xiàn)不同情緒的多種變化。
2006年,潮州音樂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大吳泥塑
潮州大吳泥塑的歷史可追溯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清代中葉至民國初年,是大吳泥塑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泥塑作坊遍及全村,并出現(xiàn)以吳潘強為代表的100多名泥塑藝人。泥塑藝術表現(xiàn)手法雕、塑、捏、貼、刻、印、彩等相當成熟。尤其是貼、印、彩的有機結合,形成大吳泥塑的獨特風格。大吳泥塑大多取材于潮劇的主要情節(jié),也取材于日常生活。主要分為五大門類:一是戲曲故事人物,可再分為文身、武景、臣景、大斧批、文寸等。但大斧批、文寸已失傳幾十年。二是臉譜、童頭、木偶頭、紗燈頭。三是肖像,多以真人形象進行雕塑,非名師高手不能勝任。四是神像、佛像,供人們膜拜或瞻仰。五是兒童玩具,如動物、胖娃娃、鯉魚童,也稱“雜錦”。大吳泥塑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008年,潮州大吳泥塑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楓溪手拉朱泥壺制作技藝
潮州陶瓷制作歷史悠久。楓溪境內曾發(fā)現(xiàn)六千多年前的貝坵遺址及陶器,還有唐宋窯址的遺跡。清代中期,楓溪朱泥壺產品便獨具一格,并且得到廣泛的應用。生產技藝代代相傳,一直延續(xù)至今。
楓溪手拉朱泥壺制作采用拉坯車旋轉制陶技法,手工拉坯成型。朱泥壺用料選取本地陶礦紅泥加工而成。其制作過程要經過拉、修、批、上水、上槳、燒等近六十道工序,燒制的成品具有造型精美,線條簡練,色澤豐潤,光滑度高等特點。楓溪朱泥壺品種多,主題突出,格調高雅,既具有工藝美感,更具有實用功能。
2014年,楓溪手拉朱泥壺制作技藝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鳳凰山畬族招兵節(jié)
潮州鳳凰山是我國各地畬族同胞公認的民族發(fā)祥地和始祖居住地。潮州鳳凰山畬族招兵節(jié)是畬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一項以祭祀和祈禱為主要形式,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結合的民俗活動。
鳳凰山各畬族村,每隔三至五年便會舉辦一次“招兵節(jié)”。一般在冬節(jié)前后三天,請法師選定舉行吉日。整個活動過程連續(xù)三天,分四段落:一、禱告;二、請神、安神;三、招兵;四、收邪?;顒禹椖抗灿?8個。貫穿整個過程最為突出的主題思想,是畬族人民對盤瓠王的崇敬和懷念,期望人畜興旺、社會和諧昌盛,并傳承盤瓠王精神的心愿。據了解,這個活動現(xiàn)僅存于潮州鳳凰山區(qū)的畬族。
招兵節(jié)是集畬族文化大成的重要而大型的活動。它涵蓋了畬族的宗教信仰、神話傳說、語言、民歌、音樂、武術、舞蹈、服飾、飲食和遷移等內容,從多個方位展示鳳凰山畬族文化的原生態(tài)。
2007年,鳳凰山畬族招兵節(jié)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浮洋方潮盛銅鑼制作技藝
據浮洋鎮(zhèn)志所載:浮洋仙庭村先民方明治(方潮盛祖父)于清咸豐年間到福建連城縣謀生,結識了當?shù)匾晃汇~鑼師傅,學得一手精湛的銅鑼制作技藝?;剜l(xiāng)后,便在仙庭村創(chuàng)辦了銅鑼作坊,其作坊遺址,至今仍享有“銅鑼城”美稱。清光緒年間,方潮盛銅鑼已遠近聞名。浮洋方潮盛銅鑼制品有:深波、曲鑼、斗鑼、鈸、馬鑼、蘇鑼、欽、月鑼、加冠鑼、號頭 (大嗩 吶)、鐘等11大類,67個品種。
浮洋方潮盛銅鑼的制作技藝分七道工序,即:揀料、熔銅、過模、打坯、修容、淬火、定音。其中定音的技術要求最高,故有“千錘百煉,一錘定音”之說。
2009年,浮洋方潮盛銅鑼制作技藝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麥稈剪貼畫
潮州麥稈剪貼畫工藝最初以編織物形式出現(xiàn)。鄉(xiāng)村藝人用剛收割的麥稈,織成籃、笠、桌椅、轎子、扇子、駿馬等小工藝品。后來逐步演化成麥剪貼畫。潮州麥稈剪貼畫的題材主要有人物、花卉、鳥獸、水族和山水。表現(xiàn)形式有本色和套色兩種。本色是指麥稈本身的金黃色、棕赤色,通過剪刻,貼在深色襯紙或薄板、綢緞上。套色則是將麥稈染上各種顏色,裁剪后粘貼于薄板上,從而產生特殊的藝術效果。麥稈剪貼畫有潮州刺繡的纖細,有中國畫的韻味,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2009年,潮州麥稈剪貼畫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饒平布馬舞
饒平布馬舞始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最先在瓷鄉(xiāng)新豐鎮(zhèn)一帶表演,以后逐步流傳到饒平縣各地,成為群眾喜愛的民間舞蹈。
“布馬”是最主要的道具。其制作程序是:先捏一泥馬模型,后按模型用竹片、竹篾扎制成布馬的骨架,封上紙張,再用各種顏色的布料裝扮而成。
饒平布馬舞的主要動作有“抖鞭走馬”、“跳轉身”、“ 抽鞭縱跳 ”、“ 揚鞭跑馬”。主要隊形有“長蛇開陣”、“闖跳四門”、“傳花編索”、“粉蝶采花”等。這些動作互相變換、交叉穿插,形成生動活潑、令人振奮的舞蹈場景。舞蹈的伴奏音樂是潮州大鑼鼓。饒平布馬舞集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工藝于一體,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2006年,饒平布馬舞入選 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饒平彩青習俗
饒平彩青習俗也叫“擺桌碗”、“擺碟”,由古代的饤饾擺設演化而來,主要流傳于三饒鎮(zhèn),是元宵節(jié)期間用食物作藝術造型展示的民間習俗,至今已有六、七百年歷史。
桌碗一般分腥桌、齋桌兩種。腥桌是以雞、鴨、鵝、豬肉或其內臟等為原料,制成各種藝術造型。齋桌又分兩類:一類是由五谷等種籽組成(也有用果品堆疊成型)。把種籽置于碗或盤里,累貼成平面、弧面和圓面,再在上面將種籽、谷、麥、粟等五谷鋪列出各種吉祥文字或花紋圖案。另一類是以米、面、薯等淀粉為原料,煮成膠團狀,再捏染成各種動植物和人物形態(tài)。
農歷正月十二到十六是三饒鎮(zhèn)擺桌碗的時節(jié),各家各戶的桌碗琳瑯滿目,爭奇斗巧?!皵[桌碗”成為一項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
2007年,饒平彩青習俗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鐵枝木偶戲
潮州鐵枝木偶戲是我國木偶藝術的稀有品種,因采用鐵枝操縱木偶進行表演而得名。
潮州鐵枝木偶戲是由皮影戲衍變而成,它是宋代末年隨著移民由福建閩南傳入潮州的。清代時,隨著玻璃的廣泛使用,藝人們將紙幕改為玻璃屏幕,影像改為“捆草為身,扎紙為手,削木為足,塑泥為頭”,并穿上戲裝,由影現(xiàn)發(fā)展為形現(xiàn),稱“圓身紙影”。此后又模仿潮州戲的舞臺裝置與表演程式,將玻璃去掉,改為“陽窗紙影”,并采用鐵枝操縱表演,但仍保持皮影戲在背后操縱的特點。
潮州鐵枝木偶戲是潮州地區(qū)婚喪節(jié)慶、游神賽會等民俗活動重要的文藝表演形式之一,深受廣大城鄉(xiāng)群眾的歡迎。它以其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配以優(yōu)美的潮劇唱腔、潮州音樂和獨特的表演技藝,發(fā)展成為民族民間寶貴的文化遺產。
2006 年,潮州鐵枝木偶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嵌瓷
潮州嵌瓷是運用各種彩色瓷片剪裁鑲嵌造型,為建筑物裝飾或制成單件擺設的特種工藝。它的藝術特點是:構圖雄偉,色彩絢麗,形象生動,質地堅實,雖久經風雨或烈日曝曬而不褪色。
潮州嵌瓷在明代萬歷年間(1573-1620年)就已在民間出現(xiàn)。當時,潮州陶瓷生產發(fā)達,民間雕塑興旺。出現(xiàn)用瓷片剪裁成簡單的花卉,鑲嵌在建筑物上的創(chuàng)意。清代,潮州各地采用嵌瓷裝飾祠堂、民居更加廣泛。到了清末,瓷器生產作坊與嵌瓷藝人配合,專門燒制各種色彩的瓷碗,供裁剪并鑲嵌成平面、浮雕或立體的花卉植物、飛禽走獸、戲曲人物,用于裝飾建筑物或庭園室內。潮州嵌瓷終于發(fā)展成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工藝。
2011年,潮州嵌瓷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青龍廟會
潮州青龍古廟,也稱安濟圣王廟,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安濟圣王,名王伉,蜀漢時太守。據明《潮州府志 》對其本人事跡記載,他為官清廉,愛國愛民,在民間享有崇高威望,深受當時地方群眾愛戴。清康熙十六年間,他被封為靈感安濟圣王。潮人為緬懷他,于古城南堤江邊為其建造廟宇,供世人紀念。幾百年來廟中香火不斷,民間于每年農歷正月十三至二十八日,自發(fā)為安濟圣王廟舉辦紀念活動,并逐步融入了地方民間文化技藝的競技及其表演。廟會活動的主要內容有:祭壇彩青藝術、潮州花燈巡游、潮州大鑼鼓及標旗隊伍巡演、舞龍、舞獅、舞鯉魚等,吸引了廣大潮汕民眾以及海內外僑胞前來上香祈福,是潮州民間一個重要的習俗活動。清代,這個習俗活動由海內外僑胞傳至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并融入當?shù)氐纳鐣?,成為締結海內外華僑的重要文化紐帶。安濟圣王廟會作為潮州民間地方民俗活動之一,是潮州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保護和傳承這一民俗活動,對于促進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增強海內外潮人凝聚力有著積極意義。
2012年,潮州青龍廟會入選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安舞龍
潮安舞龍發(fā)源于明末,盛行于清初,距今已有近400 年的歷史。是潮州地方傳統(tǒng)的民間舞蹈。
舞龍的道具制作一般都是用竹片做成骨架,外表用紙裝裱,畫上龍鱗,涂上色彩。全長26米,分龍頭,龍尾和6個龍身,共 8節(jié)。龍身直徑70厘米,龍頭重10多公斤。舞龍由8人表演,融合了武術的武功動作,舞動時翻騰跳躍,剛勁雄健。表演套路主要有三種:一是單龍獨舞,叫“金龍戲球”;二是雙龍同舞,叫“雙龍搶寶”;三是龍魚共舞,叫“龍騰魚躍”。其套路分解為出潭、逐浪、迎祥、戲球、追球、穿躍、翻肚、跳節(jié)、搶球、降福等十個招式,有別于北方的游龍和福建的火龍。潮安舞龍活動主要分布在全縣各鄉(xiāng)鎮(zhèn),每逢重要節(jié)慶或傳統(tǒng)節(jié)日才有舞龍表演。其中以龍湖鎮(zhèn)的市頭村、市尾村和彩塘鎮(zhèn)的新聯(lián)村等舞龍表演隊,最具代表性。
2011年 ,潮安舞龍入選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蠟石造型藝術
“自古南粵多奇山,而今古瀛冠蠟石”。潮州有豐富的蠟石資源,尤其出產賞石愛好者矚目的“黃金蠟”、“ 荔枝凍 ”,被中外收藏家視為首選奇珍,日本、美國等賞石界譽為“富貴石”。
潮州蠟石造型技藝是一門傳統(tǒng)的藝術,可溯源至唐宋,從簡單的擺件發(fā)展到現(xiàn)今多種方式的人為造景。潮州蠟石色澤鮮潤,脂膩如蠟,石堅如玉,造型藝術獨特,形式多樣,欣賞價值高。其品種繁多,常見的有黃蠟、紅蠟、白蠟、黑蠟、綠蠟、棕蠟、彩蠟等。藝人通過主觀的理解、詮釋,結合蠟石天然的色彩及造型,給蠟石注入新的生命力,加以不同角度的擺設及恰當裝飾,形成不同的造景寄意。有以大小組合形成的盆景,有以不同質地互補襯托的擺件。適用于家居裝飾和個人欣賞收藏。蠟石造型藝術采用最多的技藝手法是蠟石與木雕藝術巧妙結合,使其達到現(xiàn)渾然天成,和諧一致的奇幻意境。因而,潮州蠟石造型技藝集趣味性、知識性、藝術性、科學性于一體,與人類的審美需求相吻合,特別符合當代社會追求綠色環(huán)保、返樸歸真的精神理念。
2011年,潮州蠟石造型技藝入選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金銀鏨刻技藝
潮州金銀鏨刻技藝是潮州民間傳統(tǒng)手工技藝之一,歷史悠久。自清以來,潮州城內就保留“打銀街”,足見其金銀技藝作坊之繁榮。品種繁多,大體分為:日用品、首飾品、陳列品等。以形態(tài)分有平刻、半浮刻、立體通雕。其材料與其它雕刻品不同,以貴重的黃金和白銀為主。其制作技藝高超,有鑄坯、碾坯、拉絲、焊接、鏨刻、電鍍、拋光等十多道工序。作品金碧輝煌,高貴典雅,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體制模式的改變,目前,精通鏨刻技藝的老藝人相繼去世,后繼乏人,為使此項技藝不致消亡,急需搶救保護。
2013年,潮州金銀鏨刻技藝入選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歌謠
潮州歌謠是指以潮州話為載體的一種流傳于潮州地區(qū)的潮語歌謠。它歷史漫長,流傳久遠,是嶺南文化中一朵珍貴的民間文學奇葩。作為潮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它吸收了歷代詩、經、樂、歌、謠等藝術精華,具有明顯的民系族群地域特征,也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語言價值、民俗價值、史料價值和教育價值,在嶺南文化中散發(fā)著獨特的韻味。
宋朝時期,潮州地區(qū)存在著漢族歌謠、疍家歌謠、畬族歌謠同時并立的局面。到了明清,從散見于各種文獻的關于潮州民歌的記載中可以知道,那是潮州歌謠的繁榮時期。近代潮州歌謠曾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無論婦孺老幼皆能隨口唱出。隨著現(xiàn)代經濟的全球化發(fā)展,潮州歌謠逐漸失去了生存的語言環(huán)境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處于瀕危狀態(tài)。
然而,傳統(tǒng)潮州歌謠蘊涵著豐富的教育內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吻合。潮州歌謠曾隨著潮人“過番”而遠播海外,至今仍在潮人社區(qū)流傳,同歌同聲,潮州歌謠是聯(lián)結海內外潮人鄉(xiāng)誼、鄉(xiāng)情的紐帶。2015年,潮州歌謠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安文里英歌舞
英歌舞至今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流行于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盛行于粵東地區(qū)的“潮普惠”地區(qū),逢年過節(jié)或吉慶大日子,英歌舞是該地區(qū)必演的節(jié)目,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英歌舞是一種融舞蹈、戲曲、武術搏擊素材于一體的民間體育,是一個身著漢代服飾,面繪戲劇臉譜,手持英歌舞槌交錯翻轉叩擊,陣型變換多樣,節(jié)奏鮮明強烈,極富陽剛之美的一種原生態(tài)的集體表演。英歌舞起源多解釋為當?shù)孛癖娚形淞曀椎淖凅w或搬演《水滸傳》故事,其一說是梁山伯好漢化妝賣藝攻打大名府,營救盧俊義;另一說是梁山伯英雄好漢化妝劫法場救宋江。英歌舞主要的表演道具是一根圓木棒,稱為“英歌舞槌”?!坝⒏栉栝场钡拈L度一般為1.2 尺到 2.0尺,在明快的節(jié)奏中跳躍前進。他們邊舞邊吼,虎虎生威,且在舞動過程中不斷地變換著隊型,組合成“天罡陣”、“滿天星”、“雙金錢”、“眾星捧月”、“打中街”、“雙龍吐瑞”等圖形,變換自如,動作豪放,陽剛威武。
英歌舞具有教化、傳承文化、健身娛心的社會價值功能,通過鍛煉手指開發(fā)大腦,提高身體機能及身體協(xié)調能力,培養(yǎng)團隊精神,培養(yǎng)積極進取、勇于競爭精神。
2015年,潮安文里英歌舞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推光金漆畫
潮州推光金漆畫是在光素的漆面上,用紅漆按需要繪好畫面,待紅漆將干而未全干略帶黏感時貼上金箔或涂抹金粉后,再用特制的鐵筆在畫面上刻劃出人物、山水、器物等的輪廓和細部,使畫面呈現(xiàn)艷麗金碧的藝術效果。
潮州推光金漆畫歷史悠久,根據清代乾隆年間所修的《潮州府志》記載:“明清以來,營建宮室,必先祠堂,雕梁畫棟成風”。位于今潮安區(qū)彩塘鎮(zhèn)金砂村中的叢熙公祠,它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竣工于咸豐元年(1851年),祠中正座后槽梁架的金漆畫裝飾,至今有一百七十八年了,仍煥發(fā)出其光彩。
潮州推光金漆畫主要流布于潮州地區(qū)。它作為裝飾藝術與木雕融為一體,廣泛應用于與信仰、祭祀活動有關的建筑裝飾和神器裝飾,是潮州民間習俗和觀念的重要體現(xiàn)。
金漆畫由于繪制工藝性強,技藝難度大,學習時間長,很少年青人學習此藝,藝人青黃不接,處于瀕危境地。因此,搶救和保護金漆畫繪制技藝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亟需政府加于扶持,讓這一獨特的傳統(tǒng)美術后繼有人,發(fā)揚光大。
2015年,潮州推光金漆畫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傳統(tǒng)建筑木結構技藝
潮州傳統(tǒng)建筑木結構技藝,是我國傳統(tǒng)建筑營造的核心技藝,主要應用于建筑主體為殿堂、廳堂的宮殿、寺廟、祠堂、府第,區(qū)域涵蓋了歷史文化概念上的潮州地區(qū),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標志性符號。大木主要指木構架建筑的承重部分,包括柱、梁、枋、檁等主要結構,同時又是木構架建筑整體比例尺度和形體外觀的重要決定因素。因此,大木作師父是木構建筑的設計者和施工統(tǒng)籌者。潮州人為中原移民族群,自唐宋以來一直秉承漢文化傳統(tǒng),建筑文化也不例外。隨著經濟、文化的繁榮發(fā)展,至明代中葉,潮州地區(qū)逐漸形成相對獨立的潮州民系,潮州傳統(tǒng)建筑的營造,也在繼承中原主流建筑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建筑木結構技藝。
潮州傳統(tǒng)建筑木結構技藝,一方面忠實地繼承了我國唐宋時期的傳統(tǒng)建筑技藝,使瀕臨失傳的古代傳統(tǒng)建筑技藝得以延續(xù)存活;另一方面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結合潮州地方特性的創(chuàng)新,使潮州傳統(tǒng)建筑木結構技藝獨樹一幟,具有鮮明的地方性、獨特性,因此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2015年,潮州傳統(tǒng)建筑木結構技藝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鼻煙壺制作技藝
潮州鼻煙壺是潮州玉雕的重要品種,歷史悠久?!冻敝菔兄居竦瘛罚?1988 年)中述及:“明代、潮州已有玉雕作坊。”明末清初,鼻煙由海外傳入中國??滴跬醭_始有瓷質鼻煙壺出現(xiàn)。清代至抗日戰(zhàn)爭前夕,古城琢玉街(現(xiàn)義安路南段俗稱仙街頭),可謂五步一作坊十步一商戶(多設為前店后作坊)。各家用料多為檔次不同的玉石??谷諔?zhàn)爭開始后,潮州百業(yè)凋零,眾多玉雕作坊相繼倒閉。至解放后,玉雕作坊漸漸恢復,藝人也開始制作玉鼻煙壺,特別近三十年來, 潮州玉雕恢復傳統(tǒng)產品。產品以瑪瑙,水晶,玉石為原料,通過選材,采用制坯、雕刻、掏腔、拋光等等精細制作技藝成形,產品類型有光身浮雕、鑲嵌等形式。與國內的京派、魯派、冀派、粵派的料器鼻煙壺形式截然不同。
目前,鼻煙壺制作以潮州古城區(qū)為主,產品在國內外已受到收藏家的喜愛,具有較高經濟價值。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潮州鼻煙壺制作藝人青黃不接,制約其創(chuàng)新發(fā)展。因此,對該項目應予以保護。2015年,潮州鼻煙壺制作技藝入選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珠繡制作技藝
珠繡制作技藝是用針穿引珍珠、玻璃珠、寶石珠、珠片、膠石等多種材料,通過創(chuàng)作者的設計,經過藝人們手工精心刺繡,在畫布或紡織品、花布、牛筋布、人造革、真皮等不同材料上繡出一幅幅富于立體、題材豐富、色彩迷人的畫面。
珠繡制作技藝是在中國著名的刺繡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既有時尚、潮流的歐美浪漫風格,又有典雅、底蘊深醇的東方文化和民族魅力。
珠繡早在明、清年代已廣泛盛行于潮汕民間,主要以潮州市為中心。從民間戲劇舞臺上珠光寶氣的戲服,到婦女的頭飾、珠花、云額、珠鞋等等,真是無所不有。經過漫長的歲月,從事珠繡的民間藝人們不斷改進,汲取其它姐妹藝術的營養(yǎng),潛移默化,工種針法日積月累,逐步豐富完善,形成了精致秀雅,繡紋流暢,針法多樣,色彩鮮艷,造型優(yōu)美,珠光晶瑩等特點,于群芳中爭妍斗麗。尤其是珠繡畫作品具有珠光燦爛、絢麗多彩、層次清晰、立體感強的藝術特色。
2015年,珠繡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城所端午節(jié)游旱龍
大城所端午節(jié)游旱龍民俗活動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具有獨特的民俗文化特征。游旱龍分有先后,其程序是:五月初一由城隍廟游獨角(粉紅色)龍舟;五月初二由元天上帝廟游(赤褐色)龍舟;五月初三由關圣帝廟游(青色)龍舟;五月初四由華光大帝廟游(紫色)龍舟; 五月初五由天后宮游(紅色)龍舟;五月初六由鶴松庵游(黃色)龍舟。 游旱龍時仍然保持著古老形式,戲出扮裝,鑼鼓喧天。五月初一、初四、初六紙糊龍舟游到西門外; 五月初二紙糊龍舟游到北門外;五月初三紙糊龍舟游到南門外; 龍舟出城門后,彩龍部件和繡球由孩子們撕搶到家中插吉祥。五月初五的龍舟與其他的龍舟不同,具有祈福的作用。
大城所“游旱龍”民俗既為紀念屈原,又是潮州地區(qū)與眾不同,形式獨特的游龍舟習俗活動。游旱龍這一民俗活動,從旱龍的制作技藝到游旱龍的過程,涵注入潮州音樂、潮州刺繡、潮州木雕等潮州傳統(tǒng)文化,具有獨特不可替代的審美價值、人文價值和端午節(jié)的紀念意義,同時,整個故事扮景表現(xiàn)了當時明清海防前哨抗擊倭寇的軍民壯麗場面。
2015年,大城所端午節(jié)游旱龍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大鑼鼓演奏技藝
潮州大鑼鼓是潮州民間最常見的樂種之一,由歷代相沿的鼓吹樂類演變而成。它是一種民間器樂演奏藝術,最早流傳于潮州,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潮州大鑼鼓是以擊鼓為指揮的打擊樂,是管弦樂和彈撥樂相結合的鑼鼓樂組合。潮州大鑼鼓的演奏,以司鼓(指揮者)為中心,通過一整套獨特而復雜多變的鑼鼓樂藝術表現(xiàn)手法,可演繹人間悲歡離合,可闡述歷史故事,可反映戰(zhàn)爭場景,可歌頌現(xiàn)代生活,是世界上獨一無二、題材多種多樣的鑼鼓樂。
1957年,潮樂代表隊參加莫斯科第六屆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演奏潮州大鑼鼓《拋網捕魚》,榮獲金獎。2000 年,潮州大鑼鼓隊參加在無錫舉行的“ 中華鼓王”大賽,榮獲“中華鼓王”光榮稱號。
2009年,潮州大鑼演奏技藝鼓入選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楓溪提線木偶戲
楓溪池湖提線木偶戲始自清代,由福建傳入潮州,與潮州鐵枝木偶戲是同一時期產物,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楓溪池湖提線木偶戲是在“皮影戲”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又稱“紙影虎”、“紫頭戲”。由于采用提線操縱表演,與潮州鐵枝木偶戲的鐵枝操縱表演有所不同,因而叫“提線木偶戲”,又稱“有線傀儡戲”。表演上融合了地方戲劇“潮劇”和地方音樂“潮州音樂”等地方藝術特長,使其表演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別具一格。在潮州民間得到長期的繁榮和發(fā)展,至今楓溪池湖鄉(xiāng)仍保存一個提線木偶戲班楓溪池湖“陶樂園”。
2011年,楓溪池湖提線木偶戲入選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安新義醒獅舞
“潮安新義青獅舞”,亦稱青獅白目眉,是地方民間的傳統(tǒng)舞蹈。自明代由福建傳入,至今已有 600多年的歷史了。青獅舞根據舞者的武藝高低可分為“烏獅”、“青獅”和“青獅白目眉”三等級,以青色獅兼畫白眉毛的獅隊武藝為最高強。自古以來,潮州地區(qū)每逢年節(jié)喜慶等民俗重要活動,都有請獅舞表演的習慣,是民間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以潮安彩塘鎮(zhèn)新義村的青獅隊最為傳統(tǒng)和具有代表性。
潮安新義青獅舞,按套路分共18節(jié),從易到難;按種類分有文獅和武獅二種,表現(xiàn)出獅的柔馴與勇猛;按表演技藝分有地面舞技和攀高特技等兩大部分。青獅舞表演融合了民間舞蹈、雜技、武術于一體,顯現(xiàn)出舞獅者的聰明智慧和高超技巧。 隨著歲月流逝,舞獅老藝人年事已高,且青獅舞舞者須具備武功基礎,學習時間較長。青年人大部分不感興趣,傳承瀕危。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保護,確保后繼有人。
2013年,潮安新義青獅舞入選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銅鑄胎掐絲琺瑯器制作技藝
銅鑄胎掐絲琺瑯器制作技藝歷史悠久,至清代乾隆時期達到鼎盛境界。銅鑄胎掐絲琺瑯器制作技藝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駐潮州,由李楚仙來到潮州,創(chuàng)辦銅鑄胎掐絲琺瑯器作坊,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
銅鑄胎掐絲琺瑯器制作主要以紅銅、鋅、錫、琺瑯彩和黃金等材料,經過藝人對器型的雕、塑、制模、鑄銅胎、掐絲、繪瑯彩、鏨、磨瑯等工序,使器物具有金碧輝煌、高貴典雅的特色?,m瑯器制作成本高,手工藝制作程序繁瑣,古時主要是用于宮廷及帝王的使用器物和裝潢擺設。民間作坊規(guī)模小,數(shù)量少,多數(shù)是以前為宮廷服役藝人的后裔所創(chuàng)辦。制品一般都是依照客戶的要求進行制作,并在購買者的家族之間繼承,市場流傳甚少。民間常見的是女人頭飾、手飾、服飾的小件裝飾品及大戶人家的家傳擺件,器物小,量少零散。如“潮劇”演員頭飾中的簪和釵,即為琺瑯器制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琺瑯器制品的需求有所增加,從而帶動了琺瑯器手工藝行業(yè)的發(fā)展。
2012年,銅鑄胎掐絲琺瑯器制作技藝入選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年,潮州新增9個市級非遺項目
上月,潮州公布了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有9個項目入選。至此,潮州共有51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有關規(guī)定,經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組織市非遺工作專家組評審和市非遺工作專家委員會審議通過,確定將潮州畬歌、潮州佛樂——禪和板、潮州麒麟舞、潮州講古、潮州玉雕、潮州漆器制作技藝、潮州炭爐制作技藝、潮州佛手果(老香黃)制作技藝、潮州腐乳餅制作技藝等9個項目列為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也許你還沒有全數(shù)清
甚至有些你還未曾聽說過
然而,它們是潮人的財富與驕傲
每一個潮人都有責任了解、傳承!
趕緊轉給身邊的朋友
讓更多人了解潮州非遺文化
-紅桃粿綜合整理·轉載請注明來源-
名錄來源:潮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潮州市文化館)網站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潮州非遺你知多少?
今天是全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關于“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2005年,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其中一項重要舉措即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2016年9月,國務院批復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關于世界遺產
世界遺產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和文化景觀。世界遺產具有明確的定義和供會員國提名及遺產委員會審批遵循的標準。
文化遺產,概念上分為有形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tài)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
“自然遺產”代表地球演化歷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huán)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xiàn)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地域。
而說起文化和自然遺產,潮州古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最值得潮人引以為傲的,你能數(shù)出幾種呢?跟著米果君一起來看看吧!
“陳三五娘”傳說
“陳三五娘”是一個廣泛流傳于粵東(今潮州、汕頭、揭陽、汕尾)及閩南地區(qū)的愛情故事。歷史上的陳三是福建泉州河市人,五娘是潮州府城(今湘橋區(qū))人。傳說中陳三五娘最后回到泉州定居。
據清海陽人鄭昌時《韓江見聞錄》記述,泉州書生陳三的哥哥在廣南任職。他為了護送嫂嫂到廣南與其兄團聚,路經潮州,邂逅黃九公之女五娘。陳三一見鐘情,決意求婚。遂與當?shù)匚湫悴帕执箝s(諧稱林大鼻)發(fā)生糾葛。幾經曲折,陳三與五娘終成眷屬。
陳三五娘的故事具有文學價值、人文價值和民俗價值。與中國四大民間傳說白蛇傳、天仙配、孟姜女、梁祝等愛情悲劇不同的是,陳三為追求美好愛情,以一介書生,隱瞞身份,甘心為奴三年;黃五娘則敢于與封建禮制決裂,隨心愛的人私奔,有情人終成眷屬。
陳三五娘傳說在海內外潮人中有著廣泛的影響。潮劇《荔鏡記》取得巨大成功之后,陳三五娘傳說又被搬上銀幕和舞臺。
2009年,陳三五娘傳說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打破鼓”傳說
打破鼓傳說源于饒平縣三饒鎮(zhèn),后被編為戲劇,廣泛流傳于粵東地區(qū)和海外潮人文化圈。
傳說中的李老三是饒平縣古縣城三饒人。莫二娘因被吳二欺騙感情、騙走錢財而上吊身亡。三饒人李老三到江西做生意,夜宿柴房遇莫二娘鬼魂,同情莫二娘遭遇幫助她報仇,用雨傘將莫二娘鬼魂帶到三饒吳家將吳二殺死。吳家請法師驅鬼把大鼓打破,仍無法將莫二娘的鬼魂趕走。三饒鎮(zhèn)至今還保存著吳二的 “日慶居” 舊居和莫二娘的靈堂 ,流傳李老三和“打破鼓”的故事。
打破鼓傳說鞭撻騙色騙財、梟情絕義的吳二,同情受騙的莫二娘,贊揚嫉惡如仇、見義勇為的李老三。表達了人們扶正抑邪的良好愿望。這個民間傳說后來被編成潮劇,以《柴房會》一折最為著名。
2009年,打破鼓傳說入選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劇
潮劇,又稱潮音戲、潮州戲,是中國著名地方劇種之一。流行于廣東省東部和閩南,也流行東南亞一帶。
潮劇有悠久的歷史,其傳統(tǒng)劇目一是來自宋元南戲與元明雜劇,一是來自地方民間傳說。在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吸收地方民間藝術和民間音樂,使音樂、唱腔及表演藝術日趨豐富并逐步形成獨特的地方風格。其語言注重本色及文采,大量運用方言、俚語、歇后語、比生動形象,童趣盎然。唱腔及伴樂輕婉低回,抒情優(yōu)美、富于變化。唱腔分輕六、重六、活五、反線等不同情緒的曲調和頭板、二板、三板等不同板式?!皫吐暋币彩浅眲〕坏闹饕攸c。伴樂分嗩吶領奏的牌子曲和二弦領奏的弦詩樂兩類。打擊樂分大鑼戲、小鑼戲、蘇鑼戲三種不同表現(xiàn)形式。
領奏樂器二弦為全國所罕見。演員行當分工嚴密,富于表現(xiàn)力。生、旦表演突出輕歌曼舞、機巧靈活等特色;丑角形體動作多變,唱腔藝術全國著稱。舞臺美術民間特色突出,其服飾皆采用潮繡、抽紗等精巧工藝制成,既清雅又大方。
2006年,潮劇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繡
潮州刺繡始于唐代?,F(xiàn)在能見到的最早潮繡品是潮州開元寺內的裝飾品及佛像。明清以后,潮繡品廣泛滲入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
新中國成立后,潮州刺繡工藝得到長足的發(fā)展。潮繡藝人在原有基礎上吸收了姐妹藝術之長,以豐富繡藝。由薄浮墊發(fā)展而成厚浮墊,具有浮雕般的立體感,結合金銀線繡,使之色彩更加豐富、典雅,風格高貴獨特。
潮繡題材廣泛,有人物、動物、花卉等。品種有絨繡、釘金繡、金絨繡、線繡等四類。潮繡作品以其高超的刺繡技藝,多次榮獲全國性大獎。如潮繡品“金銀禮服”和“戲服”先后獲“廣東省優(yōu)質產品”稱號。1982年,潮繡品《九龍屏風》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因而,潮繡在全國工藝美術界中產生巨大影響,深受海內外人士的高度贊賞。
潮繡經歷世代潮人的傳承和發(fā)展,豐富了中華刺繡文化寶庫。2006年,潮繡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出花園"
“出花園”屬生育民俗,是潮州人的成人禮。十五歲孩子,要在七月七日或七月十五日,或另選日期,備辦三牲果品酒菜拜別公婆母(即護兒神),表示自己已經成人。儀式是將三牲果品合湊四件、八件或十二件放置在竹編的盛具上,端出公婆母香爐,由受禮的孩子跪拜。出花園的孩子要穿新衣,穿紅木屐,吃公雞頭。相傳這個風俗發(fā)源于明代嘉靖年間( 1522 -1566年)潮州狀元林大欽。
“出花園”這一潮州成人禮,幾百年來成為孩子成長必經的習俗禮儀。其中有著傳統(tǒng)文化“孝悌”、“感恩”等理念。
2009年,潮州“出花園”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彩瓷燒制技藝
潮州彩瓷是清末潮州藝人運用新型顏料,結合傳統(tǒng)釉上彩繪藝術并融合國畫技法所創(chuàng)造的瓷器彩繪藝術。其特點是構圖飽滿,色彩鮮麗,層次分明,線條流暢,優(yōu)美生動,格調高雅。
唐宋時期,潮州就有瓷器生產。宋代筆架山窯瓷器有刻花、彩花、堆花等技法及釉下裝飾手法。明朝是青花發(fā)展時期。清初粉彩流行。同治末年(1874年),楓溪瓷區(qū)的公合成、永利、和順等商號從事瓷器彩繪作業(yè)。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潮州彩瓷藝人廖集秋、許云秋、謝梓庭等人的潮彩作品,1. 2尺的“百鳥朝鳳”四季盤及釉上彩繪人物盤等瓷器,參加了南京南洋勸業(yè)會及美國舊金山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獲得高度評價。
上世紀八十年代,潮州彩瓷出口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出口量占汕頭口岸的60%以上。“堆金牡丹花鳥三百件天球瓶”,榮獲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獎。潮彩堆金類產品還屢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銀杯獎,連年獲省優(yōu)、部優(yōu)等殊榮,馳名中外。
2014年,潮州彩瓷燒制技藝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菜烹飪技藝
潮州菜,簡稱潮菜,是廣東菜的三大流派之一。潮州菜在選料、制作、火候、調味和營養(yǎng)配置等方面都具有自己鮮明的風格。潮州菜以精于烹制海鮮見長,烹飪技法主要有炸、炊(蒸)、燜、煎、泡、焯、炒、燉等。潮州菜重視原汁原味,宴席上多蘸料、醬碟。潮州菜的制工細致精巧,素菜葷做、粗菜精做與眾不同。潮州菜崇尚清淡口味,調味手法獨特。潮菜宴席重視甜菜、湯菜,還穿插考究的工夫茶。
潮州菜早就隨著潮人的足跡走向國內外,近年來更是倍受青睞。2004年,潮州市被中國烹飪協(xié)會授予“中國潮州菜之鄉(xiāng)”榮譽稱號。
2009年,潮州菜烹飪技藝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抽紗刺繡技藝
抽紗是按圖案間隔有序地抽除布料上的經緯紗線后再繡制,形成通透秀逸、形態(tài)各異的“花窗”并與傳統(tǒng)刺繡巧妙結合而成獨具一格的手工藝品。
唐代潮州刺繡極為盛行。至清代光緒年間,潮繡藝人開始將西方國家傳入的刺繡抽通工種與潮州傳統(tǒng)刺繡工藝融匯貫通,推陳出新,形成技藝獨特的民間手工藝。因潮州抽紗多采用棉、麻布、法絲、玻璃紗為面料,用白色或淡淺色紗線繡制,所以民間俗稱“做白紗”,有別于傳統(tǒng)潮繡的“做絨”。
潮州是全國抽紗品主產區(qū),成功革新創(chuàng)造和推廣運用了許多抽紗新工種、新針法。抽紗產品中的精工、高檔、技藝要求高、難度大的品種,唯潮州抽紗產區(qū)能全程圓滿完成。出自潮州抽紗女工之手的《雙鳳朝牡丹》72108 英寸玻璃紗高檔手工繡花臺布,1980年榮獲慕尼黑第32屆國際手工業(yè)品博覽會金質獎。這是中國手工藝品在國際上榮獲的第一項金獎。1981年又獲國家首屆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此外,還有其他多項產品屢獲省、部級大獎,享有“南國名花”盛譽。產品曾遠銷世界近百個國家和地區(qū)。
2014年,潮州抽紗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單叢茶制作技藝
潮州單叢茶,屬“烏龍茶”類,包括鳳凰單叢茶和饒平單叢茶。經專家鑒定,鳳凰山峰上有4棵宋代茶樹,稱為“宋種”,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潮州單叢茶最早記載,是嘉靖《潮州府志》之“ 饒平縣 ”條和康熙《饒平縣志》,書中詳述了當時潮人種茶、飲茶的習慣以及它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特征。潮州單叢茶制作技藝主要有:(一)采青。一般選在晴天下午采摘。(二)曬青。即日光萎凋,最好在有陽光的下午4-5 時進行。(三)晾青。也稱“復式萎凋”,屬靜置階段,一般1-2小時為宜。(四)碰青。也稱“做青”,俗稱“浪菜”,是半發(fā)酵和半萎凋(即輕發(fā)酵和輕萎凋)的綜合過程。(五)炒青 。也稱“殺青”。是單叢茶內質基本定型的過程。(六)揉捻。要揉得均勻,使茶葉條索緊結。(七)烘焙。俗稱“焙茶”,用炭爐“悠火薄焙”,并至少分兩次烘焙完成。明嘉靖時,潮州單叢茶被列為朝廷“貢茶”。潮州單叢茶制作技藝是潮州文化的組成部分,是發(fā)展地方經濟的重要資源。
2013年,潮州單叢茶制作技藝入選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楓溪瓷燒制技藝
潮州陶瓷制作歷史悠久。楓溪境內曾發(fā)現(xiàn)六千多年前的貝坵遺址及陶器,還有唐宋窯址的遺跡。宋代筆架山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有大量人物瓷、動物瓷的制作。宋以后,楓溪成為陶瓷生產中心并延續(xù)至今。
楓溪瓷制作手法多樣 。技法上有雕、塑、鏤、捏、貼、刻、劃、印、壓等多種。裝飾手法也多,人物瓷塑、動物瓷塑有寫實、夸張、變形等,光彩照人,神韻獨具。通體鏤空的藝術瓷,與捏塑瓷花結合而成通花瓷花技藝,多層次鏤空和寄貼立體瓷花,技藝卓絕。
2008年,楓溪瓷燒制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歌冊
“潮州歌冊”是用潮州方言創(chuàng)作、演唱的長篇敘事韻文,屬說唱文學。它發(fā)源于潮州,流行于潮州民間。東南亞地區(qū)潮人社會以及閩南潮州方言地區(qū)也頗流行。主要說唱者是婦女。
唐朝時 ,潮州民間藝人根據佛教教義中的故事編寫成新的“變文”,說唱時配一彈撥樂器,自唱自彈,稱為“彈詞”。歌文多為七字句,四句為一節(jié),一節(jié)用一韻。也間插有三字、四字、五字、六字等句式。后來,歌冊內容發(fā)展到歷史故事、公案故事、民間傳說等,還有用歌冊形式編寫的雜歌,如《百屏燈》、《百鳥名》等。由于彈詞抄本多有錯漏,明清時,民間藝人將彈詞重新整理刻印,廣泛流傳。人們又稱“彈詞刻本”為“歌冊”。
“潮州歌冊”的傳統(tǒng)題材作品有《劉明珠》、《一世報》、《二度梅》、《薛仁貴征西》;現(xiàn)代題材的作品有《花好月圓》、《冤孽姻緣》、《紅燈記》、《白毛女》等。這些作品對于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有著積極的作用。
2008年,潮州歌冊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工夫茶藝
潮州人飲茶歷史源遠流長。記載最早的可見于宋張夔的《和徐璋送舉人韻》詩句:“燕闌歡伯呼酪奴 ,鸞旌鳳吹光寒儒 ?!保?引自《潮州三陽圖志輯稿》卷之四。酪奴是茶的別稱)。到了清代中期,潮州人飲工夫茶已蔚然成風。清俞蛟《潮嘉風月記工夫茶》一書有生動而詳細的介紹。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工夫茶,烹煮的方法,本出于唐代陸羽的《茶經》,而器具更加精巧和精致”。當時用于沖泡的茶具很多,主要有紅泥火爐、茶壺、茶杯、沙銚(俗稱茶鍋仔)、羽毛扇等。至于工夫茶的傳統(tǒng)沖泡程式,則要講究,因為它能使沖出來的茶湯更加好喝。因為潮州華僑眾多,所以潮州工夫茶已在清代中期流傳至東南亞各地。
潮州工夫茶藝之沖泡程式主要有:茶師凈手,泥爐生火,沙銚掏水,欖炭煮水,開水熱罐,再溫茶盅,茗傾素紙,壺納烏龍,甘泉洗茶,提銚高沖,壺蓋刮沫,淋蓋追熱,燙杯、滾杯,低灑茶湯,先聞茶香,和氣細啜,三嗅杯底,瑞氣圓融等。工夫茶除了沖泡程式獨特外,以潮州鳳凰茶為主要茶料也是顯著特點。潮州工夫茶是潮州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8年,潮州功夫茶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花燈
潮州花燈與戲劇有著很深的淵源。在戲劇蓬勃發(fā)展的元朝,花燈開始出現(xiàn)。潮州花燈鼎盛時期出現(xiàn)的“百屏燈”, 表現(xiàn)內容都是戲劇的經典的場景。潮州歌冊《百屏燈》至今仍在留傳。
潮州花燈大致分兩大類,彩扎的立式屏燈和彩繪的可以吊掛、可以提攜彩燈。屏燈集彩扎、繪畫、刺繡、泥塑、剪刻等工藝于一體,以戲曲或歷史故事為題材,由人物、景觀和燈光映襯而成。彩燈以藤、竹、木及金屬條片作框架,罩以絲紙、絹帛、玻璃,彩繪詩畫圖案,再按造型用纓絡、螺鈿、珠串、銅片等裝飾而成。
潮州花燈曾到北京和國內各地以及新加坡、泰國等地展出,深受贊譽。
2008年,潮州花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剪紙
潮州剪紙流行于明代,繁榮于清代。清代中期,在庵寺祭祀活動中迅速發(fā)展,至光緒年間鼎盛一時,剪紙藝人多為出家人。潮州剪紙題材涉及花果、走獸、人物、風景和文字圖案等。以形式區(qū)分,潮州剪紙有純色、多色、陽刻、陰刻等類型。純色剪紙充分發(fā)揮“剪”的特點,以纖細秀麗的線條配合塊面,并采用夸張、變形手法創(chuàng)作出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多色剪紙則用多種色紙分別剪出物象的各個部分,然后再合并成為一件完整的剪紙作品,生動細致。潮州剪紙還有一個品種叫“鏨紙”,是將圖案放在色紙或金箔之上,用刻刀鏨刻而成。
潮州剪紙多用于民俗活動、傳統(tǒng)節(jié)慶,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2006年,潮州剪紙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鯉魚舞
潮州鯉魚舞源自唐代,從宋代開始流傳于民間,至今已形成一套較為固定的表現(xiàn)形式。表演者是5 名男子,由12個基本動作組合成不同的表演套數(shù),形象地表現(xiàn)鯉魚出灘、躍埂、啃泥(降涂)、搶食、穿蓮、送魚、三相、比目、打春、產卵、五相、化龍等動作,把鯉魚的生活情景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舞蹈動作剛勁有力,粗獷奔放,具有南派武功的特點。舞蹈用潮州大鑼鼓伴奏,更顯氣勢恢宏。
因為鯉魚代表吉祥、喜慶、富裕,所以潮州鯉魚舞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同時,鯉魚舞適用于社區(qū)文化、廣場文化活動,幾百年來在潮州民間代代相傳。鯉魚舞在潮州歷史及現(xiàn)代的民間舞蹈中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2007年,潮州鯉魚舞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又稱潮州金漆木雕。始于唐代,初興于北宋,成熟于明代,清代則是臻于完美的全盛期。
潮州木雕多以歷史、神話、戲曲故事和瑞獸、花卉為題材,以樟木為雕刻主要材料,雕刻手法有深淺浮雕、圓雕、通雕等,并髹漆、貼金,使之穩(wěn)重典雅、金碧輝煌。也有采用本色素雕,以求質樸天然的韻致。潮州木雕大量應用于建筑、家居、神器裝飾和公共場所陳設。
潮州木雕藝術以多層鏤通和金漆而獨樹一幟,作品多次榮獲國際、國家級獎項。
2006年,潮州木雕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暑茶
潮州暑茶是一種獨特的保健藥茶。歷史上,潮州中醫(yī)認識到暑熱病是潮州一種季節(jié)性和多發(fā)性的疾病。為此,中醫(yī)名家們研制了解暑藥茶暑茶,用于夏天防暑降溫,消暑除病。潮州暑茶歷經潮州民間近百年的應用和改進,解暑效果好,經濟實惠,深受國內外潮人的喜愛。2007年,潮州暑茶入選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音樂
“潮州音樂”就是在潮州方言地區(qū)所產生和形成的,以潮州方言的聲、韻、調作為其音樂語言基礎的樂種。
潮州音樂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先后接受了唐、宋的燕樂、法樂,宋、元的南戲(弋陽、昆腔等),明、清的正字、潮音、西秦、外江諸多劇種音樂的熏陶和影響。經過不斷的兼收并蓄,形成既具有地方獨特風格,又有外來文化痕跡的一種音樂藝術。
潮州音樂形式多樣,曲目豐富。它包括了潮州大鑼鼓、潮州小鑼鼓、潮州蘇鑼鼓、潮州弦詩樂、潮州細樂、潮州廟堂音樂、潮州外江樂多種演奏形式,流傳曲目 600多首。它的演奏形式和樂器組合靈活多樣。有三五人組成的弦詩樂、細樂演奏,也有幾十人、幾百人的潮州大鑼鼓演奏;可以在舞臺室內演奏,也可以在廣場演奏。潮州音樂有較強的表現(xiàn)力。既有委婉動情的弦詩樂、細樂,又有氣勢磅礴的大鑼鼓、蘇鑼鼓。潮州音樂還有著獨特的音階和旋律結構。如樂曲以全國絕無僅有的“二四譜”傳譜;調式則有重六、輕六、反線、活五、輕三重六等表現(xiàn)不同情緒的多種變化。
2006年,潮州音樂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大吳泥塑
潮州大吳泥塑的歷史可追溯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清代中葉至民國初年,是大吳泥塑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泥塑作坊遍及全村,并出現(xiàn)以吳潘強為代表的100多名泥塑藝人。泥塑藝術表現(xiàn)手法雕、塑、捏、貼、刻、印、彩等相當成熟。尤其是貼、印、彩的有機結合,形成大吳泥塑的獨特風格。大吳泥塑大多取材于潮劇的主要情節(jié),也取材于日常生活。主要分為五大門類:一是戲曲故事人物,可再分為文身、武景、臣景、大斧批、文寸等。但大斧批、文寸已失傳幾十年。二是臉譜、童頭、木偶頭、紗燈頭。三是肖像,多以真人形象進行雕塑,非名師高手不能勝任。四是神像、佛像,供人們膜拜或瞻仰。五是兒童玩具,如動物、胖娃娃、鯉魚童,也稱“雜錦”。大吳泥塑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008年,潮州大吳泥塑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楓溪手拉朱泥壺制作技藝
潮州陶瓷制作歷史悠久。楓溪境內曾發(fā)現(xiàn)六千多年前的貝坵遺址及陶器,還有唐宋窯址的遺跡。清代中期,楓溪朱泥壺產品便獨具一格,并且得到廣泛的應用。生產技藝代代相傳,一直延續(xù)至今。
楓溪手拉朱泥壺制作采用拉坯車旋轉制陶技法,手工拉坯成型。朱泥壺用料選取本地陶礦紅泥加工而成。其制作過程要經過拉、修、批、上水、上槳、燒等近六十道工序,燒制的成品具有造型精美,線條簡練,色澤豐潤,光滑度高等特點。楓溪朱泥壺品種多,主題突出,格調高雅,既具有工藝美感,更具有實用功能。
2014年,楓溪手拉朱泥壺制作技藝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鳳凰山畬族招兵節(jié)
潮州鳳凰山是我國各地畬族同胞公認的民族發(fā)祥地和始祖居住地。潮州鳳凰山畬族招兵節(jié)是畬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一項以祭祀和祈禱為主要形式,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結合的民俗活動。
鳳凰山各畬族村,每隔三至五年便會舉辦一次“招兵節(jié)”。一般在冬節(jié)前后三天,請法師選定舉行吉日。整個活動過程連續(xù)三天,分四段落:一、禱告;二、請神、安神;三、招兵;四、收邪。活動項目共計28個。貫穿整個過程最為突出的主題思想,是畬族人民對盤瓠王的崇敬和懷念,期望人畜興旺、社會和諧昌盛,并傳承盤瓠王精神的心愿。據了解,這個活動現(xiàn)僅存于潮州鳳凰山區(qū)的畬族。
招兵節(jié)是集畬族文化大成的重要而大型的活動。它涵蓋了畬族的宗教信仰、神話傳說、語言、民歌、音樂、武術、舞蹈、服飾、飲食和遷移等內容,從多個方位展示鳳凰山畬族文化的原生態(tài)。
2007年,鳳凰山畬族招兵節(jié)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浮洋方潮盛銅鑼制作技藝
據浮洋鎮(zhèn)志所載:浮洋仙庭村先民方明治(方潮盛祖父)于清咸豐年間到福建連城縣謀生,結識了當?shù)匾晃汇~鑼師傅,學得一手精湛的銅鑼制作技藝?;剜l(xiāng)后,便在仙庭村創(chuàng)辦了銅鑼作坊,其作坊遺址,至今仍享有“銅鑼城”美稱。清光緒年間,方潮盛銅鑼已遠近聞名。浮洋方潮盛銅鑼制品有:深波、曲鑼、斗鑼、鈸、馬鑼、蘇鑼、欽、月鑼、加冠鑼、號頭 (大嗩 吶)、鐘等11大類,67個品種。
浮洋方潮盛銅鑼的制作技藝分七道工序,即:揀料、熔銅、過模、打坯、修容、淬火、定音。其中定音的技術要求最高,故有“千錘百煉,一錘定音”之說。
2009年,浮洋方潮盛銅鑼制作技藝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麥稈剪貼畫
潮州麥稈剪貼畫工藝最初以編織物形式出現(xiàn)。鄉(xiāng)村藝人用剛收割的麥稈,織成籃、笠、桌椅、轎子、扇子、駿馬等小工藝品。后來逐步演化成麥剪貼畫。潮州麥稈剪貼畫的題材主要有人物、花卉、鳥獸、水族和山水。表現(xiàn)形式有本色和套色兩種。本色是指麥稈本身的金黃色、棕赤色,通過剪刻,貼在深色襯紙或薄板、綢緞上。套色則是將麥稈染上各種顏色,裁剪后粘貼于薄板上,從而產生特殊的藝術效果。麥稈剪貼畫有潮州刺繡的纖細,有中國畫的韻味,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2009年,潮州麥稈剪貼畫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饒平布馬舞
饒平布馬舞始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最先在瓷鄉(xiāng)新豐鎮(zhèn)一帶表演,以后逐步流傳到饒平縣各地,成為群眾喜愛的民間舞蹈。
“布馬”是最主要的道具。其制作程序是:先捏一泥馬模型,后按模型用竹片、竹篾扎制成布馬的骨架,封上紙張,再用各種顏色的布料裝扮而成。
饒平布馬舞的主要動作有“抖鞭走馬”、“跳轉身”、“ 抽鞭縱跳 ”、“ 揚鞭跑馬”。主要隊形有“長蛇開陣”、“闖跳四門”、“傳花編索”、“粉蝶采花”等。這些動作互相變換、交叉穿插,形成生動活潑、令人振奮的舞蹈場景。舞蹈的伴奏音樂是潮州大鑼鼓。饒平布馬舞集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工藝于一體,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2006年,饒平布馬舞入選 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饒平彩青習俗
饒平彩青習俗也叫“擺桌碗”、“擺碟”,由古代的饤饾擺設演化而來,主要流傳于三饒鎮(zhèn),是元宵節(jié)期間用食物作藝術造型展示的民間習俗,至今已有六、七百年歷史。
桌碗一般分腥桌、齋桌兩種。腥桌是以雞、鴨、鵝、豬肉或其內臟等為原料,制成各種藝術造型。齋桌又分兩類:一類是由五谷等種籽組成(也有用果品堆疊成型)。把種籽置于碗或盤里,累貼成平面、弧面和圓面,再在上面將種籽、谷、麥、粟等五谷鋪列出各種吉祥文字或花紋圖案。另一類是以米、面、薯等淀粉為原料,煮成膠團狀,再捏染成各種動植物和人物形態(tài)。
農歷正月十二到十六是三饒鎮(zhèn)擺桌碗的時節(jié),各家各戶的桌碗琳瑯滿目,爭奇斗巧。“擺桌碗”成為一項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
2007年,饒平彩青習俗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鐵枝木偶戲
潮州鐵枝木偶戲是我國木偶藝術的稀有品種,因采用鐵枝操縱木偶進行表演而得名。
潮州鐵枝木偶戲是由皮影戲衍變而成,它是宋代末年隨著移民由福建閩南傳入潮州的。清代時,隨著玻璃的廣泛使用,藝人們將紙幕改為玻璃屏幕,影像改為“捆草為身,扎紙為手,削木為足,塑泥為頭”,并穿上戲裝,由影現(xiàn)發(fā)展為形現(xiàn),稱“圓身紙影”。此后又模仿潮州戲的舞臺裝置與表演程式,將玻璃去掉,改為“陽窗紙影”,并采用鐵枝操縱表演,但仍保持皮影戲在背后操縱的特點。
潮州鐵枝木偶戲是潮州地區(qū)婚喪節(jié)慶、游神賽會等民俗活動重要的文藝表演形式之一,深受廣大城鄉(xiāng)群眾的歡迎。它以其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配以優(yōu)美的潮劇唱腔、潮州音樂和獨特的表演技藝,發(fā)展成為民族民間寶貴的文化遺產。
2006 年,潮州鐵枝木偶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嵌瓷
潮州嵌瓷是運用各種彩色瓷片剪裁鑲嵌造型,為建筑物裝飾或制成單件擺設的特種工藝。它的藝術特點是:構圖雄偉,色彩絢麗,形象生動,質地堅實,雖久經風雨或烈日曝曬而不褪色。
潮州嵌瓷在明代萬歷年間(1573-1620年)就已在民間出現(xiàn)。當時,潮州陶瓷生產發(fā)達,民間雕塑興旺。出現(xiàn)用瓷片剪裁成簡單的花卉,鑲嵌在建筑物上的創(chuàng)意。清代,潮州各地采用嵌瓷裝飾祠堂、民居更加廣泛。到了清末,瓷器生產作坊與嵌瓷藝人配合,專門燒制各種色彩的瓷碗,供裁剪并鑲嵌成平面、浮雕或立體的花卉植物、飛禽走獸、戲曲人物,用于裝飾建筑物或庭園室內。潮州嵌瓷終于發(fā)展成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工藝。
2011年,潮州嵌瓷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青龍廟會
潮州青龍古廟,也稱安濟圣王廟,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安濟圣王,名王伉,蜀漢時太守。據明《潮州府志 》對其本人事跡記載,他為官清廉,愛國愛民,在民間享有崇高威望,深受當時地方群眾愛戴。清康熙十六年間,他被封為靈感安濟圣王。潮人為緬懷他,于古城南堤江邊為其建造廟宇,供世人紀念。幾百年來廟中香火不斷,民間于每年農歷正月十三至二十八日,自發(fā)為安濟圣王廟舉辦紀念活動,并逐步融入了地方民間文化技藝的競技及其表演。廟會活動的主要內容有:祭壇彩青藝術、潮州花燈巡游、潮州大鑼鼓及標旗隊伍巡演、舞龍、舞獅、舞鯉魚等,吸引了廣大潮汕民眾以及海內外僑胞前來上香祈福,是潮州民間一個重要的習俗活動。清代,這個習俗活動由海內外僑胞傳至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并融入當?shù)氐纳鐣睿蔀榫喗Y海內外華僑的重要文化紐帶。安濟圣王廟會作為潮州民間地方民俗活動之一,是潮州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保護和傳承這一民俗活動,對于促進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增強海內外潮人凝聚力有著積極意義。
2012年,潮州青龍廟會入選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安舞龍
潮安舞龍發(fā)源于明末,盛行于清初,距今已有近400 年的歷史。是潮州地方傳統(tǒng)的民間舞蹈。
舞龍的道具制作一般都是用竹片做成骨架,外表用紙裝裱,畫上龍鱗,涂上色彩。全長26米,分龍頭,龍尾和6個龍身,共 8節(jié)。龍身直徑70厘米,龍頭重10多公斤。舞龍由8人表演,融合了武術的武功動作,舞動時翻騰跳躍,剛勁雄健。表演套路主要有三種:一是單龍獨舞,叫“金龍戲球”;二是雙龍同舞,叫“雙龍搶寶”;三是龍魚共舞,叫“龍騰魚躍”。其套路分解為出潭、逐浪、迎祥、戲球、追球、穿躍、翻肚、跳節(jié)、搶球、降福等十個招式,有別于北方的游龍和福建的火龍。潮安舞龍活動主要分布在全縣各鄉(xiāng)鎮(zhèn),每逢重要節(jié)慶或傳統(tǒng)節(jié)日才有舞龍表演。其中以龍湖鎮(zhèn)的市頭村、市尾村和彩塘鎮(zhèn)的新聯(lián)村等舞龍表演隊,最具代表性。
2011年 ,潮安舞龍入選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蠟石造型藝術
“自古南粵多奇山,而今古瀛冠蠟石”。潮州有豐富的蠟石資源,尤其出產賞石愛好者矚目的“黃金蠟”、“ 荔枝凍 ”,被中外收藏家視為首選奇珍,日本、美國等賞石界譽為“富貴石”。
潮州蠟石造型技藝是一門傳統(tǒng)的藝術,可溯源至唐宋,從簡單的擺件發(fā)展到現(xiàn)今多種方式的人為造景。潮州蠟石色澤鮮潤,脂膩如蠟,石堅如玉,造型藝術獨特,形式多樣,欣賞價值高。其品種繁多,常見的有黃蠟、紅蠟、白蠟、黑蠟、綠蠟、棕蠟、彩蠟等。藝人通過主觀的理解、詮釋,結合蠟石天然的色彩及造型,給蠟石注入新的生命力,加以不同角度的擺設及恰當裝飾,形成不同的造景寄意。有以大小組合形成的盆景,有以不同質地互補襯托的擺件。適用于家居裝飾和個人欣賞收藏。蠟石造型藝術采用最多的技藝手法是蠟石與木雕藝術巧妙結合,使其達到現(xiàn)渾然天成,和諧一致的奇幻意境。因而,潮州蠟石造型技藝集趣味性、知識性、藝術性、科學性于一體,與人類的審美需求相吻合,特別符合當代社會追求綠色環(huán)保、返樸歸真的精神理念。
2011年,潮州蠟石造型技藝入選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金銀鏨刻技藝
潮州金銀鏨刻技藝是潮州民間傳統(tǒng)手工技藝之一,歷史悠久。自清以來,潮州城內就保留“打銀街”,足見其金銀技藝作坊之繁榮。品種繁多,大體分為:日用品、首飾品、陳列品等。以形態(tài)分有平刻、半浮刻、立體通雕。其材料與其它雕刻品不同,以貴重的黃金和白銀為主。其制作技藝高超,有鑄坯、碾坯、拉絲、焊接、鏨刻、電鍍、拋光等十多道工序。作品金碧輝煌,高貴典雅,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體制模式的改變,目前,精通鏨刻技藝的老藝人相繼去世,后繼乏人,為使此項技藝不致消亡,急需搶救保護。
2013年,潮州金銀鏨刻技藝入選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歌謠
潮州歌謠是指以潮州話為載體的一種流傳于潮州地區(qū)的潮語歌謠。它歷史漫長,流傳久遠,是嶺南文化中一朵珍貴的民間文學奇葩。作為潮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它吸收了歷代詩、經、樂、歌、謠等藝術精華,具有明顯的民系族群地域特征,也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語言價值、民俗價值、史料價值和教育價值,在嶺南文化中散發(fā)著獨特的韻味。
宋朝時期,潮州地區(qū)存在著漢族歌謠、疍家歌謠、畬族歌謠同時并立的局面。到了明清,從散見于各種文獻的關于潮州民歌的記載中可以知道,那是潮州歌謠的繁榮時期。近代潮州歌謠曾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無論婦孺老幼皆能隨口唱出。隨著現(xiàn)代經濟的全球化發(fā)展,潮州歌謠逐漸失去了生存的語言環(huán)境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處于瀕危狀態(tài)。
然而,傳統(tǒng)潮州歌謠蘊涵著豐富的教育內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吻合。潮州歌謠曾隨著潮人“過番”而遠播海外,至今仍在潮人社區(qū)流傳,同歌同聲,潮州歌謠是聯(lián)結海內外潮人鄉(xiāng)誼、鄉(xiāng)情的紐帶。2015年,潮州歌謠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安文里英歌舞
英歌舞至今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流行于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盛行于粵東地區(qū)的“潮普惠”地區(qū),逢年過節(jié)或吉慶大日子,英歌舞是該地區(qū)必演的節(jié)目,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英歌舞是一種融舞蹈、戲曲、武術搏擊素材于一體的民間體育,是一個身著漢代服飾,面繪戲劇臉譜,手持英歌舞槌交錯翻轉叩擊,陣型變換多樣,節(jié)奏鮮明強烈,極富陽剛之美的一種原生態(tài)的集體表演。英歌舞起源多解釋為當?shù)孛癖娚形淞曀椎淖凅w或搬演《水滸傳》故事,其一說是梁山伯好漢化妝賣藝攻打大名府,營救盧俊義;另一說是梁山伯英雄好漢化妝劫法場救宋江。英歌舞主要的表演道具是一根圓木棒,稱為“英歌舞槌”?!坝⒏栉栝场钡拈L度一般為1.2 尺到 2.0尺,在明快的節(jié)奏中跳躍前進。他們邊舞邊吼,虎虎生威,且在舞動過程中不斷地變換著隊型,組合成“天罡陣”、“滿天星”、“雙金錢”、“眾星捧月”、“打中街”、“雙龍吐瑞”等圖形,變換自如,動作豪放,陽剛威武。
英歌舞具有教化、傳承文化、健身娛心的社會價值功能,通過鍛煉手指開發(fā)大腦,提高身體機能及身體協(xié)調能力,培養(yǎng)團隊精神,培養(yǎng)積極進取、勇于競爭精神。
2015年,潮安文里英歌舞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推光金漆畫
潮州推光金漆畫是在光素的漆面上,用紅漆按需要繪好畫面,待紅漆將干而未全干略帶黏感時貼上金箔或涂抹金粉后,再用特制的鐵筆在畫面上刻劃出人物、山水、器物等的輪廓和細部,使畫面呈現(xiàn)艷麗金碧的藝術效果。
潮州推光金漆畫歷史悠久,根據清代乾隆年間所修的《潮州府志》記載:“明清以來,營建宮室,必先祠堂,雕梁畫棟成風”。位于今潮安區(qū)彩塘鎮(zhèn)金砂村中的叢熙公祠,它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竣工于咸豐元年(1851年),祠中正座后槽梁架的金漆畫裝飾,至今有一百七十八年了,仍煥發(fā)出其光彩。
潮州推光金漆畫主要流布于潮州地區(qū)。它作為裝飾藝術與木雕融為一體,廣泛應用于與信仰、祭祀活動有關的建筑裝飾和神器裝飾,是潮州民間習俗和觀念的重要體現(xiàn)。
金漆畫由于繪制工藝性強,技藝難度大,學習時間長,很少年青人學習此藝,藝人青黃不接,處于瀕危境地。因此,搶救和保護金漆畫繪制技藝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亟需政府加于扶持,讓這一獨特的傳統(tǒng)美術后繼有人,發(fā)揚光大。
2015年,潮州推光金漆畫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傳統(tǒng)建筑木結構技藝
潮州傳統(tǒng)建筑木結構技藝,是我國傳統(tǒng)建筑營造的核心技藝,主要應用于建筑主體為殿堂、廳堂的宮殿、寺廟、祠堂、府第,區(qū)域涵蓋了歷史文化概念上的潮州地區(qū),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標志性符號。大木主要指木構架建筑的承重部分,包括柱、梁、枋、檁等主要結構,同時又是木構架建筑整體比例尺度和形體外觀的重要決定因素。因此,大木作師父是木構建筑的設計者和施工統(tǒng)籌者。潮州人為中原移民族群,自唐宋以來一直秉承漢文化傳統(tǒng),建筑文化也不例外。隨著經濟、文化的繁榮發(fā)展,至明代中葉,潮州地區(qū)逐漸形成相對獨立的潮州民系,潮州傳統(tǒng)建筑的營造,也在繼承中原主流建筑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建筑木結構技藝。
潮州傳統(tǒng)建筑木結構技藝,一方面忠實地繼承了我國唐宋時期的傳統(tǒng)建筑技藝,使瀕臨失傳的古代傳統(tǒng)建筑技藝得以延續(xù)存活;另一方面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結合潮州地方特性的創(chuàng)新,使潮州傳統(tǒng)建筑木結構技藝獨樹一幟,具有鮮明的地方性、獨特性,因此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2015年,潮州傳統(tǒng)建筑木結構技藝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鼻煙壺制作技藝
潮州鼻煙壺是潮州玉雕的重要品種,歷史悠久?!冻敝菔兄居竦瘛罚?1988 年)中述及:“明代、潮州已有玉雕作坊。”明末清初,鼻煙由海外傳入中國。康熙王朝開始有瓷質鼻煙壺出現(xiàn)。清代至抗日戰(zhàn)爭前夕,古城琢玉街(現(xiàn)義安路南段俗稱仙街頭),可謂五步一作坊十步一商戶(多設為前店后作坊)。各家用料多為檔次不同的玉石。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潮州百業(yè)凋零,眾多玉雕作坊相繼倒閉。至解放后,玉雕作坊漸漸恢復,藝人也開始制作玉鼻煙壺,特別近三十年來, 潮州玉雕恢復傳統(tǒng)產品。產品以瑪瑙,水晶,玉石為原料,通過選材,采用制坯、雕刻、掏腔、拋光等等精細制作技藝成形,產品類型有光身浮雕、鑲嵌等形式。與國內的京派、魯派、冀派、粵派的料器鼻煙壺形式截然不同。
目前,鼻煙壺制作以潮州古城區(qū)為主,產品在國內外已受到收藏家的喜愛,具有較高經濟價值。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潮州鼻煙壺制作藝人青黃不接,制約其創(chuàng)新發(fā)展。因此,對該項目應予以保護。2015年,潮州鼻煙壺制作技藝入選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珠繡制作技藝
珠繡制作技藝是用針穿引珍珠、玻璃珠、寶石珠、珠片、膠石等多種材料,通過創(chuàng)作者的設計,經過藝人們手工精心刺繡,在畫布或紡織品、花布、牛筋布、人造革、真皮等不同材料上繡出一幅幅富于立體、題材豐富、色彩迷人的畫面。
珠繡制作技藝是在中國著名的刺繡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既有時尚、潮流的歐美浪漫風格,又有典雅、底蘊深醇的東方文化和民族魅力。
珠繡早在明、清年代已廣泛盛行于潮汕民間,主要以潮州市為中心。從民間戲劇舞臺上珠光寶氣的戲服,到婦女的頭飾、珠花、云額、珠鞋等等,真是無所不有。經過漫長的歲月,從事珠繡的民間藝人們不斷改進,汲取其它姐妹藝術的營養(yǎng),潛移默化,工種針法日積月累,逐步豐富完善,形成了精致秀雅,繡紋流暢,針法多樣,色彩鮮艷,造型優(yōu)美,珠光晶瑩等特點,于群芳中爭妍斗麗。尤其是珠繡畫作品具有珠光燦爛、絢麗多彩、層次清晰、立體感強的藝術特色。
2015年,珠繡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城所端午節(jié)游旱龍
大城所端午節(jié)游旱龍民俗活動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具有獨特的民俗文化特征。游旱龍分有先后,其程序是:五月初一由城隍廟游獨角(粉紅色)龍舟;五月初二由元天上帝廟游(赤褐色)龍舟;五月初三由關圣帝廟游(青色)龍舟;五月初四由華光大帝廟游(紫色)龍舟; 五月初五由天后宮游(紅色)龍舟;五月初六由鶴松庵游(黃色)龍舟。 游旱龍時仍然保持著古老形式,戲出扮裝,鑼鼓喧天。五月初一、初四、初六紙糊龍舟游到西門外; 五月初二紙糊龍舟游到北門外;五月初三紙糊龍舟游到南門外; 龍舟出城門后,彩龍部件和繡球由孩子們撕搶到家中插吉祥。五月初五的龍舟與其他的龍舟不同,具有祈福的作用。
大城所“游旱龍”民俗既為紀念屈原,又是潮州地區(qū)與眾不同,形式獨特的游龍舟習俗活動。游旱龍這一民俗活動,從旱龍的制作技藝到游旱龍的過程,涵注入潮州音樂、潮州刺繡、潮州木雕等潮州傳統(tǒng)文化,具有獨特不可替代的審美價值、人文價值和端午節(jié)的紀念意義,同時,整個故事扮景表現(xiàn)了當時明清海防前哨抗擊倭寇的軍民壯麗場面。
2015年,大城所端午節(jié)游旱龍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州大鑼鼓演奏技藝
潮州大鑼鼓是潮州民間最常見的樂種之一,由歷代相沿的鼓吹樂類演變而成。它是一種民間器樂演奏藝術,最早流傳于潮州,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潮州大鑼鼓是以擊鼓為指揮的打擊樂,是管弦樂和彈撥樂相結合的鑼鼓樂組合。潮州大鑼鼓的演奏,以司鼓(指揮者)為中心,通過一整套獨特而復雜多變的鑼鼓樂藝術表現(xiàn)手法,可演繹人間悲歡離合,可闡述歷史故事,可反映戰(zhàn)爭場景,可歌頌現(xiàn)代生活,是世界上獨一無二、題材多種多樣的鑼鼓樂。
1957年,潮樂代表隊參加莫斯科第六屆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演奏潮州大鑼鼓《拋網捕魚》,榮獲金獎。2000 年,潮州大鑼鼓隊參加在無錫舉行的“ 中華鼓王”大賽,榮獲“中華鼓王”光榮稱號。
2009年,潮州大鑼演奏技藝鼓入選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楓溪提線木偶戲
楓溪池湖提線木偶戲始自清代,由福建傳入潮州,與潮州鐵枝木偶戲是同一時期產物,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楓溪池湖提線木偶戲是在“皮影戲”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又稱“紙影虎”、“紫頭戲”。由于采用提線操縱表演,與潮州鐵枝木偶戲的鐵枝操縱表演有所不同,因而叫“提線木偶戲”,又稱“有線傀儡戲”。表演上融合了地方戲劇“潮劇”和地方音樂“潮州音樂”等地方藝術特長,使其表演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別具一格。在潮州民間得到長期的繁榮和發(fā)展,至今楓溪池湖鄉(xiāng)仍保存一個提線木偶戲班楓溪池湖“陶樂園”。
2011年,楓溪池湖提線木偶戲入選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安新義醒獅舞
“潮安新義青獅舞”,亦稱青獅白目眉,是地方民間的傳統(tǒng)舞蹈。自明代由福建傳入,至今已有 600多年的歷史了。青獅舞根據舞者的武藝高低可分為“烏獅”、“青獅”和“青獅白目眉”三等級,以青色獅兼畫白眉毛的獅隊武藝為最高強。自古以來,潮州地區(qū)每逢年節(jié)喜慶等民俗重要活動,都有請獅舞表演的習慣,是民間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以潮安彩塘鎮(zhèn)新義村的青獅隊最為傳統(tǒng)和具有代表性。
潮安新義青獅舞,按套路分共18節(jié),從易到難;按種類分有文獅和武獅二種,表現(xiàn)出獅的柔馴與勇猛;按表演技藝分有地面舞技和攀高特技等兩大部分。青獅舞表演融合了民間舞蹈、雜技、武術于一體,顯現(xiàn)出舞獅者的聰明智慧和高超技巧。 隨著歲月流逝,舞獅老藝人年事已高,且青獅舞舞者須具備武功基礎,學習時間較長。青年人大部分不感興趣,傳承瀕危。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保護,確保后繼有人。
2013年,潮安新義青獅舞入選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銅鑄胎掐絲琺瑯器制作技藝
銅鑄胎掐絲琺瑯器制作技藝歷史悠久,至清代乾隆時期達到鼎盛境界。銅鑄胎掐絲琺瑯器制作技藝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駐潮州,由李楚仙來到潮州,創(chuàng)辦銅鑄胎掐絲琺瑯器作坊,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
銅鑄胎掐絲琺瑯器制作主要以紅銅、鋅、錫、琺瑯彩和黃金等材料,經過藝人對器型的雕、塑、制模、鑄銅胎、掐絲、繪瑯彩、鏨、磨瑯等工序,使器物具有金碧輝煌、高貴典雅的特色。琺瑯器制作成本高,手工藝制作程序繁瑣,古時主要是用于宮廷及帝王的使用器物和裝潢擺設。民間作坊規(guī)模小,數(shù)量少,多數(shù)是以前為宮廷服役藝人的后裔所創(chuàng)辦。制品一般都是依照客戶的要求進行制作,并在購買者的家族之間繼承,市場流傳甚少。民間常見的是女人頭飾、手飾、服飾的小件裝飾品及大戶人家的家傳擺件,器物小,量少零散。如“潮劇”演員頭飾中的簪和釵,即為琺瑯器制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琺瑯器制品的需求有所增加,從而帶動了琺瑯器手工藝行業(yè)的發(fā)展。
2012年,銅鑄胎掐絲琺瑯器制作技藝入選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年,潮州新增9個市級非遺項目
上月,潮州公布了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有9個項目入選。至此,潮州共有51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有關規(guī)定,經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組織市非遺工作專家組評審和市非遺工作專家委員會審議通過,確定將潮州畬歌、潮州佛樂——禪和板、潮州麒麟舞、潮州講古、潮州玉雕、潮州漆器制作技藝、潮州炭爐制作技藝、潮州佛手果(老香黃)制作技藝、潮州腐乳餅制作技藝等9個項目列為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也許你還沒有全數(shù)清
甚至有些你還未曾聽說過
然而,它們是潮人的財富與驕傲
每一個潮人都有責任了解、傳承!
趕緊轉給身邊的朋友
讓更多人了解潮州非遺文化
-紅桃粿綜合整理·轉載請注明來源-
名錄來源:潮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潮州市文化館)網站
本頁內容為企業(yè)、個人自主上傳或來源網絡,所有資料僅供用戶參考;我單位不對其版權負責、不保證亦不表示本網的資料全面及準確無誤,也不保證亦不表示這些資料為最新信息,如因任何原因,本網內容或者用戶因倚賴本網內容造成任何損失或損害,我單位將不會負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