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yè)務簡介:中企動力(300.cn)為您提供網站建設、網站制作、網頁設計及定制高端網站建設服務,中企動力專注于企業(yè)網站建設、高端網頁制作領域26年,對企業(yè)網站制作、平臺高端網站建設,包括汽車、家裝、農業(yè)、外貿、機械等多個行業(yè)擁有豐富建站經驗,選擇中企動力,為網站保駕護航。
帕米爾高原上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位于帕米爾高原之東、昆侖山之西,這里是一片千峰萬壑相隔的潔凈世界。
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西南部,帕米爾高原東部。西北與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與阿富汗接壤,南部與巴基斯坦相連,東南和東部與葉城、莎車縣相連,北面與阿克陶縣相連。是我國國境線最長、毗鄰國家最多的唯一縣城。
雪山
金草灘
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文化展在京開展
為貫徹黨中央傳統(tǒng)文化建設方略,聚焦文化傳承與文化創(chuàng)新,4月11日,由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扶貧辦、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文化體育廣播影視局主辦,永新華韻文化產業(yè)有限公司承辦、國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贊助的“帕米爾高原明珠魅力塔什庫爾干——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文化展”日前在北京開展。
“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文化展”以塔吉克族服飾、塔吉克刺繡、傳統(tǒng)樂器、民族手工藝品等多項極具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技藝作品作為重點展示,所展出的內容無論是從藝術角度還是紀實角度,都鮮明地反映了強烈的地域特征和風俗個性。展會現(xiàn)場特設“塔縣認知”與“援疆扶貧”展示區(qū),帶領公眾走近塔縣,通過圖文,人們不僅能夠了解塔縣的歷史人文景觀、發(fā)展規(guī)劃以及未來展望,還能夠了解到近年來的援疆扶貧公益成果。展覽現(xiàn)場還特設多個形式新穎、公眾參與的互動版塊,包括塔吉克族鷹舞表演、塔吉克族民族演唱、樂器演奏、服飾展示、刺繡展示等豐富多彩的節(jié)目,讓公眾淋漓盡致地體驗了一把來自美麗邊疆的魅力文化瑰寶。
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是帕米爾高原上的文化大縣、文化強縣。塔什庫爾干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文體廣播影視局書記吾拉木塞音米那瓦爾沙表示,塔縣始終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在文化建設與保護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此次展覽不僅對塔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起到突出作用,更是一次難得的交流學習機會。
中國非遺保護協(xié)會會長馬文輝對塔縣的地方特色文化進行了高度贊賞。他指出,此次展覽是一次特別的展覽,將世界屋脊塔吉克族的燦爛民族文化展現(xiàn)于世,意義重大。多樣的地方特色瑰寶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與豐富性。此次展覽將塔吉克族的民族文化傳播開來,必將助力民族文化的繁榮發(fā)展。
“近年來,政府出臺了諸多政策對塔縣進行扶持,提升塔縣文化在多個地區(qū)的影響力。塔縣傳統(tǒng)文化元素豐富,它們承載與表達著我們對于生活的熱愛、今后,我們將努力提升塔縣文化在全國的影響力,推動塔縣民族大團結,共同譜寫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彼矌鞝柛煽h“菲麗巴手工藝品專業(yè)合作社”經理姑麗賽乃木作為企業(yè)家代表在致辭中表示。
國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紀委書記李保軍表示,在證監(jiān)會和中國證券業(yè)協(xié)會的指導下,國信證券積極開展對口幫扶工作,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了產業(yè)幫扶、消費幫扶、教育幫扶、就業(yè)幫扶等多種扶貧工作,也希望通過此次塔縣文化展覽為世界打開了解和欣賞塔縣的窗口。
永新華韻文化產業(yè)有限公司總裁張坤蘭指出,此次展覽讓業(yè)界感受到了新疆塔縣醉人的自然風光與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希望此次展覽能夠打開一扇讓世界了解塔縣的大門,助力脫貧致富,創(chuàng)新發(fā)展,實現(xiàn)新常態(tài)下的文化中國夢。
展覽工作人員為嘉賓介紹刺繡作品
新疆喀什地區(qū)下轄縣——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位于帕米爾高原以東,昆侖山以西,海拔3200米以上,這里是絲綢古道上著名的千年古城,以城北有古代石砌城堡而得名。塔縣歷史人文資源豐富且古樸純真,在服飾、飲食、歌舞、婚俗等方面都保留了最原始的味道,自2006年起,塔吉克族鷹舞、飲水和播種節(jié)、打馬球、婚俗、塔吉克族服飾、塔吉克族民歌等技藝項目就已相繼錄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光明融媒記者溫源)
【脫貧攻堅在行動】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讓農牧民不再怕生病
中國網/中國扶貧在線訊 (記者王虔)在致貧的原因中,生病尤其是大病所占的比重非常高;在邊遠地區(qū),由于交通、基礎醫(yī)療水平等原因,貧困人口更是“不敢生病”。如何改變這一狀況?7月11日至12日,記者隨中央網信辦“脫貧攻堅在行動”網絡主題活動來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以下簡稱塔縣),聆聽這里的干部群眾講述他們的實踐。
塔縣位于“萬山之祖、萬水之源”的帕米爾高原東麓,縣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處高原,氧氣稀薄。據當地干部介紹,在過去,醫(yī)療條件并不完善,許多山中村莊里的農牧民生病只能去較遠的鄉(xiāng)鎮(zhèn)或縣里看病,由于道路難行,往往造成小病拖成大病、急病拖成重癥,甚至威脅生命。而看病救治的費用,更是極大加重了農牧民的經濟壓力。針對此種情況,塔縣近年來大力推進健康扶貧力度,讓農牧民們小病不出鄉(xiāng)、大病不出縣,不再擔心經濟壓力,不再害怕生病。
健康幫扶,第一步是讓農牧民們了解自身健康狀況,體檢的作用十分重要。據介紹,塔縣啟動了全民免費健康體檢工作,并投入資金采購醫(yī)療設備,配發(fā)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保障鄉(xiāng)鎮(zhèn)有能力、有條件開展體檢工作。對偏遠山區(qū)鄉(xiāng)村,塔縣選派醫(yī)務人員組成服務隊,深入山區(qū)牧場,在農牧民家中搭建臨時體檢點;對年老體弱群體,縣里還派出救護車全程接送,參與全民健康體檢。
塔縣高寒缺氧,自然環(huán)境特殊,縣里針對此種情況完善現(xiàn)代化設施,成功運用各項新技術,讓高原疾病得到有效救治。在醫(yī)生為農牧民做身體檢查時,也會告訴他們什么樣的狀況屬于高原病,讓原本對高原病沒有太多認識的農牧民補齊“知識短板”,重視自己的身體狀況、及時就醫(yī)。
在農牧民關心的醫(yī)療花費問題上,塔縣推動基本醫(y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yī)療救助的有效銜接,實行“一站式"服務。縣財政進行兜底,確保貧困人口100%全部參加基本養(yǎng)老、基本醫(yī)療和大病保險,貧困戶入院治療,可以先治病、后付費。據當地扶貧干部介紹,有了這些政策,貧困人口在醫(yī)療花費上的經濟壓力得到了大幅減輕。
皮勒村衛(wèi)生室內的留觀室。記者王虔/攝
在健康扶貧的“最后一公里”上,鄉(xiāng)村醫(yī)生承擔著重要工作,在高原多山的塔縣更是如此。在喀什衛(wèi)校接受了3年教育的阿依木古麗·塔依爾是馬爾洋鄉(xiāng)皮勒村的醫(yī)生,在村里新建的衛(wèi)生室,她可以為村民提供健康檢查和感冒等普通疾病的治療。更多的時候,她會在接到農牧民的求診電話后到他們家中提供醫(yī)療幫助,并根據他們的身體狀況進行治療或通知鄉(xiāng)醫(yī)院。在她的行醫(yī)生涯中,最值得驕傲的事之一就是自己親手接生了174個新生兒。阿依木古麗的媽媽也曾是一位鄉(xiāng)村醫(yī)生,她告訴阿依木古麗:“這里的農牧民需要你。”繼承了媽媽精神的阿依木古麗如今也有了自己的后繼者:有5、6個在衛(wèi)校上學的學生,畢業(yè)之后也將會來到皮勒村,成為農牧民健康新一代的守護者。
阿特加依里村衛(wèi)生室里張貼的一般診療費補償標準。記者王虔/攝
同是喀什衛(wèi)校畢業(yè)的阿依姑麗·買提克木,工作的地點在達布達爾鄉(xiāng)阿特加依里村。這里的衛(wèi)生室可以提供疫苗接種和普通病癥的診治。阿特加依里村的農牧民夏天在草場放牧,這時,接到求診信息的阿依姑麗就要跨上摩托車,駛向遙遠的牧場;到了冬天,阿特加依里村最冷的時候會達到零下四十度左右,阿依姑麗也同樣要冒著嚴寒出診。有一年,鄰村的牧民在放牧結束經過阿特加依里村時,家里的孩子生病了,阿依姑麗應求診要求來到牧民家中,發(fā)現(xiàn)小男孩已經有5天無法排便、陷入昏迷,情況緊急,已經來不及去縣醫(yī)院了,阿依姑麗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果斷進行施救,孩子搶救成功。幾年過去了,那個孩子經常來看望她。提起這件事,阿依姑麗滿是欣慰。
從每個醫(yī)生到縣鄉(xiāng)干部,從政策制定到基層實踐,塔縣的努力,讓農牧民們終于不再害怕生病,能夠更健康、更從容地走向新生活。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的特色民族風趣,這個秋天一定要去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的特色民族風趣,這個秋天一定要去
我國有一個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它的位置就在新疆的南部,也就是南疆了,位置較高在帕米爾高原的上面,這個自治縣呢,有點特別的地方,那就是它與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這三個國家是連接著的,和這三個國家是領國的關系。現(xiàn)在就讓我和你們一起來看一下這個自治縣的美麗的景觀,會不會是很特別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一年只有兩個季節(jié),冷暖兩季,為什么這樣子說呢?因為這里的冬天時間是特別長的,春天和秋天的時間就很短暫,這里是很涼爽或者寒冷的,沒有夏天的那種炎熱,所以也就沒有夏天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這個名字很長,我就把它簡稱為“塔什庫自治縣”吧!很多人都喜歡來這塔什庫自治縣這里旅游,這里是深受國內國外的游客歡迎的,這里有著美麗而且獨特的雪域風光,令人贊嘆之外,這里的塔吉克族的女孩子也是很美麗動人,清新脫俗的呢,看著都有種想把人家娶回家做老婆寵著的想法呢,是大眼睛,櫻桃小嘴特別可愛的女孩子。這個塔吉克族的人,他們的皮膚是純白的,不像我們,帶點黃的,黃皮膚,他們屬于純白種人吧,那些女孩子很美麗,像出水芙蓉一樣,長得白白凈凈的,身材高挑勻稱,也很苗條,可能因為都喜歡跳舞吧,所以都顯得健美,高高的鼻,晶瑩明澈的大眼睛,那雙深藍色的眼睛也很是迷人,令人的心為此撲通撲通的跳,從自己身邊走過的那些塔吉克族的美女啊,也總是吸引人眼球,我也不例外地忍不住地回頭看多一下那美女幾眼。
這個塔吉克族的人們的服飾是絢麗多彩的,衣服上有著很多裝飾品去點綴衣服,顯出衣服的亮麗,那些女性呢就喜歡頭上戴著一頂圓形的硬硬的帽子,像一個硬殼似的,他們把這個帽子叫做“庫勒塔”帽,當她們戴著帽子走在街上的時候,我們看過去那些女孩子好像花一樣美。塔吉克族里的每個人都會跳舞,男女老少都很會跳舞的,那舞蹈很熱情奔放,婀娜多姿,很多人都喜歡的。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就是,當你們見面的時候,他們會過來輕吻你一下,哈哈,這個你們不用感到奇怪,塔吉克族的給人們的見面禮呢就是這個親吻,表示友好的方式,也許去塔什庫自治縣旅游的人們會有另一番體驗哦。塔什庫自治縣的大街上,到處都能看到美女,很是養(yǎng)眼,所以說去塔什庫自治縣旅游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呢!
有一部電影是我很喜歡看的,叫做《冰山上的來客》,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我也是在電影當中才知道,原來真正接待冰山上來客的是有一個特別的地方的,不是整一個自治縣,那個地方是在塔什庫自治縣的城北那邊的石頭城,這座城很是樸素迷離,至今都還是一個未解之謎,這座城在千年前的絲綢之路上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軍事經濟之地,很多經濟產物都會從這里經過的。但如今的石頭城呢,卻變成斷墻殘垣、巨石堆砌,一番落寞的景象,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之下更是透出了一股神秘的殘缺美,令人贊嘆。在離石頭城的不遠處就有連綿不斷的雪山,在石頭城的城腳下呢就是阿拉爾草原,還有一條塔什庫爾干河流,這條河蜿蜒曲折,在河的旁邊就有一個公主堡,這里的一切似乎都在向到過這里的人們述說著,述說著這里是曾經存在著一個神秘的國度的,這個國度的名字叫渴盤陀國,所以說在石頭城每一塊巨石上都是有著它們的歷史和故事的。再近點看石頭城,我發(fā)現(xiàn)這個城堡的建筑物,竟是如此的不可思議,這城堡竟然是用巨大的石頭夾雜著泥土堆砌而成的,也不知道在那個科技不發(fā)達的年代,當時的那些人是怎樣把那些巨大的石頭給搬上去的。那些石頭上也刻畫著一些我們用常人的思維無法破解,去了解的符號,那些符號不是文字也不是圖畫。這個石頭城接待最早的冰山來客是漢武帝派遣出使西域的張騫,再后來就是班超。在唐朝的時候這個石頭城已經成為了唐朝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軍事?lián)c,那時候來冰山上做客的文武百官就更多了。
在歷史的記載中,來石頭城做客的,還有一位是意大利的來客,那個人是誰呢?那個人寫了部《馬可波羅游記》的,所以那人就是馬可波羅了。當然了,還有一個我們每年暑假必播的《西游記》里的唐僧,家喻戶曉的唐玄奘,他寫的那部《大唐西域記》里面呢,就有著對這石頭城的講述,挺詳細的。這個石頭城啊,還有著其他更多的故事的呢,據說就是在這個石頭城的底下,還有著一座埋藏更深的古城呢,到現(xiàn)在都還沒有被我們的探索家發(fā)現(xiàn)出來。是不是感覺很樸素迷離,很神奇,所以說啊,你們有時間的話也親自來看一下吧,滿足你們的好奇之心,做一個好奇寶寶踏上去塔什庫自治縣的路上。
塔什庫自治縣里面的杏花和塔吉克族里面的美女連在一起,真的是美麗極了。來這里做客真的是讓人覺得興奮不已啊,有那么多的美女,你們還等什么呢?快來吧,塔吉克族的美女們都在等著你的到來呢,說不定,確認過眼神,你們就遇上對的人,然后幸福的在一起了呢。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作者刪除
流行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的樂器
鷹笛有兩種,一種是藏族鷹笛,另一種是塔吉克族鷹笛,都是由鷹的翅膀骨制作而得名,常用于獨奏。藏族鷹笛主要流行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肅省的藏族地區(qū)。有春播、上山、下山等曲目。 塔吉克族鷹笛,是塔吉克族和柯爾克孜族古老的邊棱氣鳴樂器。塔吉克語稱那依、淖爾,柯爾克孜語稱卻奧爾。流行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和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等地。
藏族鷹笛已經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由禿鷲的翅膀骨制作而得名。曾經流行于昌都、阿里、山南以及藏北牧區(qū)一帶,可以說在游牧時代就已經出現(xiàn)。早期的鷹笛是由游牧民簡單打孔制成,僅供他們放牧時放松身心使用
管身多用鷲鷹的翅膀骨制作,一般全長24厘米~26厘米、管徑1.5厘米左右,管內中空無簧哨,上下兩端管口皆為通孔,在管的下端開有三個按音孔。制作時,先將翅膀骨上的肉剔刮干凈,鋸掉兩端骨節(jié),磨平上下管口,除去骨髓。兩端管口呈橢圓形,上口較大,下口較小,從下口往上,每隔2.2厘米左右,鉆有一個直徑0.7厘米(稍呈橢圓形)的按音孔,按音孔共有三個
由于藏區(qū)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所致,制作鷹笛的原材料鷹翅骨極難尋找,往往只在海拔高達4000多米的高山上才可能發(fā)現(xiàn)。據西藏民間傳說,雄鷹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會沖向太陽,直到化為灰燼,因此地面上很難見到它的尸骨,偶爾有因為極端氣候,雄鷹沒有飛過雪山被凍死,人們才有機會拾撿到鷹翅骨。1952年,次旦出生于拉薩。1963年,他進入北京中央民族學院開始了為期6年的竹笛專業(yè)學習,畢業(yè)后進入西藏歌舞團從事竹笛演奏。出于對鷹笛這種獨特樂器的欣賞與熱愛,次旦內心渴望彌補鷹笛失傳的遺憾,作為一名藏族演奏家,有興趣更有責任使鷹笛重現(xiàn)于世,挽回藏區(qū)的藝術瑰寶鷹笛
關于鷹笛,塔吉克族民間流傳著這樣的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居住在"萬山之祖"帕米爾 高原上的塔吉克人,還過著狩獵生活,家家戶戶養(yǎng)著獵鷹,它們白天隨主人狩獵,晚上為主 人放哨看家。有一個名叫娃發(fā)的獵手,住在達卜達爾山谷里,他家祖輩都是有名的獵戶,家 里有一支祖?zhèn)鞯您慂棧鸦盍艘话俣嗄?,可眼力還非常好,百里以外的小雀也休想逃避,它 的尖嘴和利爪能撕碎一只黑熊。遠近獵手都羨慕這只獵鷹,都叫它"鷹王"。娃發(fā)每天帶著 "鷹王"狩獵,獵獲的鳥獸也和過去一樣,全被奴隸主奪去。命運如此悲慘, 他只有向"鷹王"傾訴自己的哀怨:"塔吉克奴隸啊,像天邊墜落的星星?;钪谋晃?吸吮,死去的都閉不上眼睛。
兇狠的奴隸主啊!殘酷無情,冷硬的心腸,像慕士塔格冰峰。塔吉克奴隸啊!難道永遠是天邊將要墜落的星星?!"這歌聲像獵鷹一樣張開了翅膀,到處飛 翔,傳遍了高原、山谷,奴隸主嚇得膽戰(zhàn)心驚,下令娃發(fā)交出"鷹王",為他家看門護院。娃發(fā)氣得幾乎昏了過去。"鷹王"對他唱了起來:"娃發(fā)娃發(fā) ,快把我殺,用我骨頭,做支笛吧,你有了笛,要啥有啥,就不會受苦啦!"娃發(fā)聽了又 驚又喜,怎舍得殺掉自己心愛的獵鷹呢,他撫摸著鷹的羽毛,流下了傷心的眼淚。"鷹王" 又 唱道:"娃發(fā)娃發(fā),快把我殺,我死以后,會成仙家,若不殺我,主家一來,把我搶走,你 也難活。"娃發(fā)心想,也許它真能變成神仙吧,就把"鷹王"殺了,抽出翅膀上最大的一根 空心骨頭,鉆了三個洞眼,做成了一支短笛,取名"那依",吹出了動聽的曲調。娃發(fā)吹起鷹笛,獵鷹成群而至,狠狠地懲罰了奴隸主,使他再也不敢欺壓奴隸了。從此,鷹笛在塔吉 克人盛行不衰,并且一直流傳至今,可見歷史之久遠。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中,陳列著一件從南疆巴楚縣脫庫孜薩米出土的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581年)的三孔骨笛。據民 族音樂學家周菁葆先生考證,它就是古代的鷹笛。與今日塔吉克族的鷹笛,在用料,形制和吹奏等方面均 完全一致
管身多用鷲鷹的翅膀骨制作,全長24厘米~26厘米、管徑1.5厘米左右,管內中空無簧哨,上下兩端管口皆為通孔,在管的下端開有三個按音孔(圖)。制作時,先將翅膀骨上的肉剔刮干凈,鋸掉兩端骨節(jié),磨平上下管口,除去骨髓。兩端管口呈橢圓形, 上口較大,下口較小,從下口往上,每隔2.2厘米左右,鉆有一個直徑0.7厘米(稍呈橢圓形)的按音孔,按音孔共有三個。開按音孔的工藝十分重要,民間多以食指和中指在骨管上 平展的寬度作為標準距離。鷹笛不僅長短有別,管口大小有異,所開的音孔距離也不同。多才多藝的塔吉克族人民,每當鷹笛開完音孔以后,還要在白凈而俊俏的笛身上雕刻出圖案 紋飾或題字,猶如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更為奇特的是,鷹笛做好以后先不能吹奏,要放置在屋內的房柁上,經過半年時間的煙氣熏染,使外表呈現(xiàn)出美觀、雅致的暗紅色之后,方可取下帶在身邊。還有一種鷹笛,管身長28厘米,上端管徑2厘米,下端管徑1厘米,管身開七個按孔(前六后一),上端正面開一個方形吹口
演奏時,左手中指按上孔,右手食指和中指按下兩孔。管身豎置并稍微向左或右傾斜,嘴含上口,用舌尖堵住管口一半,吹氣 沖擊管壁 ,使管中空氣柱振動,并通過手指按孔而發(fā)音。兼用平吹和超吹,音域d1-e2,可達九 度。音色高亢明亮,與口哨聲維妙維肖。傳統(tǒng)的鷹笛都成雙成對,塔吉克族人民常用一只 鷹的一對翅膀骨,做成兩支左右相襯,大小和開孔完全一致的一對鷹笛,吹奏起來,音調也 完全相同,好像一對孿生娃娃,頗富民族風采。由于鷹笛所用鷹骨的不同,在音響上也有區(qū) 別。用鷲鷹骨做的鷹笛,骨質堅硬,骨紋細密,表面光潤,骨管較長而粗,音調偏低,音色濃厚;用老鷹骨做的鷹笛,骨質不如鷲鷹 骨,骨管較短而細,音調偏高,音色明亮。鷹笛可以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民間的鷹笛樂隊,通常由四人組成,兩男子吹鷹笛,兩女子用手鼓伴奏,鷹笛多輪番吹奏上下樂句,有時 兩人也同時吹奏,一人奏主旋律,另一人加花裝飾。
在塔吉克族人民聚居的塔什庫爾干,不論你漫步在山村里,還是走在綠草如茵的牧場上,都會聽到令人神往的鷹笛聲,它伴著人們雄渾的歌唱和健美的舞蹈,使塔吉克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具有濃郁、強烈的帕米爾高原風格。鷹笛多用于盛大節(jié)日、婚禮和迎賓送客等喜慶場合,在歌舞、叼羊或賽馬等活動中,也是離不開的伴奏樂器。專業(yè)文藝團體在創(chuàng)編的塔吉克族舞蹈中,還將鷹笛作為道具使用。鷹笛常吹奏民間樂曲,較著名的有《塔里要吾里》等。
骨笛管身多用鷲鷹的翅膀骨制作,也有用仙鶴的腿骨制作的。骨笛規(guī)格不一,長短、粗細各不相同,通常比竹笛短而細,一般翅骨笛管長25厘米左右,鶴腿笛管長29厘米左右,管徑2厘米左右。管身上口密封,只留一窄縫作為吹孔,管端的背面斜開一發(fā)音孔,管身正面下部開有六個按音孔(或開成前五后一)。演奏時,骨笛豎置,右手在下,無名指、中指和食指按第一、二、三孔,左手在上,無名指、中指和食指 按第四、五、六孔。運用平吹超吹,音域d1-e3。音色清脆、悠揚。吹奏中多使用上滑音和顫音等技巧。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還流傳有一種用大雁的翅膀骨做的雁骨笛。管身無固定規(guī)格, 在笛管上端管口置一木塞,木塞與管壁之間留有一道縫隙作吹孔,管身開有六個按音孔。奏法與鷹骨笛相同
“2018塔什庫爾干美術繪畫培訓班”在塔縣開班
10月11日,“‘三區(qū)’文化人才支持計劃·2018塔什庫爾干美術繪畫培訓班”在塔縣中學學術廳舉行開班儀式,新疆畫院、新疆油畫學會文化服務工作隊一行18人和培訓班學員近50人參加開班儀式。
本次培訓班由新疆畫院、新疆油畫學會和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文化體育廣播影視局共同主辦,旨在組織專業(yè)畫家深入塔什庫爾干縣基層開展美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繪畫培訓,幫助塔什庫爾干縣基層文化工作者和美術愛好者提高業(yè)務水平。
近年來,新疆畫院通過“三區(qū)”(邊遠貧困地區(qū)、邊疆民族地區(qū)、革命老區(qū))文化人才支持計劃,創(chuàng)新服務基層文化建設,扎實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深入貧困地區(qū)開展采風創(chuàng)作、文化幫扶活動,努力幫助基層文化工作者提高業(yè)務水平,推進了新疆美術事業(yè)的發(fā)展。
新疆油畫學會于2016年和2017年在塔縣已舉辦過兩期繪畫培訓班,推進了塔什庫爾干縣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此次培訓班邀請了國內優(yōu)秀專家隊伍,匯集了新疆畫院國畫、油畫、版畫優(yōu)秀師資力量,是對前期培訓工作的延續(xù)和提升。
“2018塔什庫爾干美術繪畫培訓班”開班開班儀式結束后,文化服務工作隊畫家們10月11日,新疆畫院、新疆油畫學會文化“2018塔什庫爾干美術繪畫培訓班”將通過15天的培訓學習,更進一步提高塔什庫爾干縣基層文化工作者的業(yè)務水平,讓畫家和學員共同用畫筆描繪“新疆是個好地方”,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好的新時代美術作品,來展現(xiàn)和謳歌新疆人民的美好生活。
圖/文:Marco馬可
高原“凈土” 震后“暖冬”——回訪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5·11”地震災區(qū)
新華社烏魯木齊1月6日電(記者白佳麗)一場又一場的大雪把帕米爾高原這片“凈土”染成雪白,新年一過,溫度逼近零下20攝氏度,只有一排高原柳樹迎風而立??錾侥_下,塔吉克族牧民們的新房炊煙裊裊,與幾公里外的廢墟形成鮮明對比。
去年5月11日5時58分,新疆喀什地區(qū)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發(fā)生5.5級地震,由于震源淺、烈度大,8個生命在地震中離去,31人受傷,26486人受災,農牧民房屋損毀嚴重。
塔縣屬于國家級貧困縣,大多數受災群眾為當地塔吉克族,這里海拔高、氣候條件惡劣,每年的工期只有短短5個月。為確保受災群眾能夠盡快入住新房,喀什地委決定動員下屬所有縣市組織施工隊伍,幫助當地進行災后重建。
“來重建的施工隊都來自低海拔地區(qū),在我們這里干活,大風不知道吹脫了幾層皮,回去的時候一個個臉都曬得黑紅?!彼矌鞝柛舌l(xiāng)庫孜滾村村民馬力·胡加說。
在中央財政支持與兄弟縣市的幫助下,去年8月底,塔縣4753套扎根在凍土層上的災后重建房全部完工,每套房屋83平方米,接入水電暖,并配有100余平方米棚圈,代替了牧民的舊帳篷與震塌的土塊房,成為安穩(wěn)過冬的新家。
馬力所在的庫孜滾村141戶房屋倒塌,受災最重。如今,他的新房與其余紅頂黃墻的房屋整齊分布新村水泥道路兩邊,走進家中,民用水暖煤爐將整套房子燒得暖熱,“前幾天,我邀請了親朋好友來家里聚會,迎接新的一年?!瘪R力說。
在庫孜滾村新建的幼兒園里,20多個小朋友即將結束一學期的課程。在“5·11”地震中,幼兒園一名同學不幸被家中房梁砸中遇難。“地震時,老幼兒園出現(xiàn)了裂縫,為了保證安全,我們在臨時安置點上課,一次午睡時,老師不小心晃動了小朋友的床,孩子立刻驚醒哭泣,以為又地震了?!敝Ы汤蠋熢S志蓉說。
為了讓孩子們從災難的陰影中走出來,當地政府聯(lián)合公益組織對孩子們進行了心理疏導,新幼兒園落成后,老師們將幼兒園里布置得十分溫馨,牧民們也時常來這里平整院落、修水修電。
“一個帳篷就是一個哨所”,這句話在世代守邊的塔吉克族中流傳甚廣,翻過塔縣邊的喀喇昆侖山脈,便是與三國相鄰的邊境線。地震后,護邊員們從未停止過一天巡邊,即使親人離去、房子塌了,他們依舊留在邊境線上。災后重建中,當地配套建設了牧民定居房,改善守邊牧民的居住條件。許多人表示,有那么多人幫助,我們一定安心守邊。
紅其拉甫口岸位于中國新疆喀什地區(qū)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境內
紅其拉甫口岸位于中國新疆喀什地區(qū)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境內,紅其拉甫口岸海拔4733米,同巴基斯坦毗鄰,北距塔什庫爾干縣城125千米,是國家批準對外開放的一類口岸,1986年5月1日正式向第三國人員開放。紅其拉甫風光壯美,但由于環(huán)境惡劣素有死亡山谷之稱,當地居民主要為塔吉克族。
從喀什到紅其拉甫的這段中巴公路長415公里,它是帕米爾高原之行的必經之路,一路上會經過奧依塔克森林、卡拉庫里湖、慕士塔格峰、石頭城、公主堡等著名景點。
紅其拉甫口岸,地處祖國西部帕米爾高原的冰峰雪嶺之中,是我國與巴基斯坦唯一的陸路進出境通道,也是通往南亞次大陸乃至歐洲的重要門戶。
口岸歷史
紅其拉甫口岸歷史上就是古絲綢之路前往印度、中亞、西亞直至歐洲的咽喉要道,也是我國與西南亞以及
歐洲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1981年9月,中巴兩國政府達成協(xié)議,同意開放紅其拉甫口岸;
1982年8月27日,紅其拉甫口岸對中巴兩國公民正式開放;
1986年5月1日,又正式向第三國人員開放;
2003年口岸共出入境人員11630人次,完成進出口貨物44604噸,實現(xiàn)貿易額2823.11萬美元。
開放時間
由于氣候原因,紅其拉甫為季節(jié)性口岸,根據中巴兩國協(xié)議,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對旅客開放,限旅游團組過境,零散旅客過境可延伸至11月30日。 12月1日至翌年的4月30日,除中巴兩國郵政、貿易和特許人員外,對其他旅客關閉??诎稙榭?、貨兩用口岸,雙方口岸間對開旅游班車。
紅其拉甫口岸在夏季正常開關期間沒有任何節(jié)假日,實行24小時正常通關。
口岸功能
紅其拉甫口岸建成聯(lián)檢大廳等辦公用房1萬多平方米,水、電、暖、通訊、道路等設施配套,能基本滿足口岸管理、查驗和生活需要。
口岸開放以來,已接待了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56萬多名旅客。出口商品主要以日用百貨、小家電以及少量對外承包工程設備等,進口商品主要以巴基斯坦干果(如:巴旦木、松籽、干的椰棗)、海那、毛毯等民族特需品。貿易方式也由過去單一易貨貿易,發(fā)展到信用證、外幣現(xiàn)鈔、出口貨物收匯等結算方式。紅其拉甫口岸的開放,有力地促進了喀什地區(qū)旅游、外貿、商業(yè)、運輸等相關行業(yè)的發(fā)展。
口岸海關
紅其拉甫海關前身是由喀什分關組成的明鐵蓋工作組籌建過度的,1975年由外貿部批準在海拔5100米前哨班(帳篷海關)設關。1977年下遷至海拔4800米的水布浪溝設立水布浪溝支關,隸屬喀什分關。1982年,經海關總署批準,水布浪溝支關下遷至海拔4200米的皮拉力,并更名為紅其拉甫海關。1987年升格為處級海關,隸屬于烏魯木齊海關。1993年,經海關總署批準,紅其拉甫海關下遷至塔什庫爾干縣縣城。[3]
奧依塔克森林公園
奧依塔克是古突厥語名稱,意為“群山中的洼地”。公園風景區(qū)縱深十多公里,三面環(huán)山,高山險峻,冰峰冰立,河水滔滔,原始森林,高山草甸,高山游牧。景區(qū)風景優(yōu)美,集雄、奇、雅、幽、險于一身,聚自然、人文、歷史、生態(tài)景觀為一體,國內外地質學家稱為“西域第一生態(tài)景觀”,是新疆自然景觀最集中的風景區(qū)。
卡拉庫里湖
“卡拉庫里”意為“黑?!?,海拔3600米,湖深30米,總面積10平方公里,是一座高山冰蝕冰磧湖。水面映襯著巍峨又神秘的慕士塔格峰,白雪皚皚,山水同色,景色十分迷人。
慕士塔格峰
峰頂的皚皚白雪,猶如滿頭白發(fā),倒掛的冰川,猶如胸前飄動的銀須,它像一位須眉斑白的壽星,雄踞
群山之首,故有“冰山之父”的美稱。多少年來,頂禮膜拜者有之,探幽問險者有之,一些國內外登山隊紛至沓來,絡繹不絕。
夏秋季節(jié),五彩絢麗的小帳篷象盛開的花朵,將荒漠戈壁,雪山草地裝扮得分外妖嬈。而更多的人則是以朝圣者的虔誠來這兒領略慕士塔格峰與卡拉庫勒湖相映成趣的湖光山色,或搜集深深蘊藏在慕士塔格山下,卡勒庫勒湖底深沉的文化底蘊。
石頭城
位于塔什庫爾吉克自治縣城北側,為古絲道著名的古城遺址,海拔3700米,雄踞要津,氣勢雄偉,自唐
至清,擴建及駐軍不斷,城墻最高處竟達20多米。城外建有多層或斷或續(xù)的城垣,隔墻之間石丘重疊,亂石成堆,構成獨特的石頭城風光。漢代時,這里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蒲犁國的王城。唐朝政府統(tǒng)一西域后,這里設有蔥嶺守護所。元朝初期,大興土木擴建城廓,舊的石頭城換了新顏。光緒28年,清廷在此建立蒲犁廳,對舊城堡進行了維修。
公主堡
堡墻以土石與樹枝相間壘筑,堡墻內有居住遺跡13處。從古堡所處地勢分析,主要是一處軍事性質的工程,與保衛(wèi)古代絲綢之路交通安全有關。后倚高聳藍天的皮斯嶺達坂,突兀高聳,險峻挺拔,有城垣、重門、地穴和石室,當地塔吉克人稱它為“克孜庫爾干”。它來源于當地人民中流傳的一個神話故事,據說一個中國漢族公主曾在此與太陽神結合,實則為保衛(wèi)古絲綢路交通安全所設的一處軍事工程,建于南北朝。
紅其拉甫口岸,地處祖國西部帕米爾高原的冰峰雪嶺之中,是我國與巴基斯坦唯一的陸路進出境通道,也是通往南亞次大陸乃至歐洲的重要門戶。
口岸歷史
紅其拉甫口岸歷史上就是古絲綢之路前往印度、中亞、西亞直至歐洲的咽喉要道,也是我國與西南亞以及
歐洲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1981年9月,中巴兩國政府達成協(xié)議,同意開放紅其拉甫口岸;
1982年8月27日,紅其拉甫口岸對中巴兩國公民正式開放;
1986年5月1日,又正式向第三國人員開放;
2003年口岸共出入境人員11630人次,完成進出口貨物44604噸,實現(xiàn)貿易額2823.11萬美元。
開放時間
由于氣候原因,紅其拉甫為季節(jié)性口岸,根據中巴兩國協(xié)議,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對旅客開放,限旅游團組過境,零散旅客過境可延伸至11月30日。 12月1日至翌年的4月30日,除中巴兩國郵政、貿易和特許人員外,對其他旅客關閉。口岸為客、貨兩用口岸,雙方口岸間對開旅游班車。
紅其拉甫口岸在夏季正常開關期間沒有任何節(jié)假日,實行24小時正常通關。
口岸功能
紅其拉甫口岸建成聯(lián)檢大廳等辦公用房1萬多平方米,水、電、暖、通訊、道路等設施配套,能基本滿足口岸管理、查驗和生活需要。
口岸開放以來,已接待了來自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56萬多名旅客。出口商品主要以日用百貨、小家電以及少量對外承包工程設備等,進口商品主要以巴基斯坦干果(如:巴旦木、松籽、干的椰棗)、海那、毛毯等民族特需品。貿易方式也由過去單一易貨貿易,發(fā)展到信用證、外幣現(xiàn)鈔、出口貨物收匯等結算方式。紅其拉甫口岸的開放,有力地促進了喀什地區(qū)旅游、外貿、商業(yè)、運輸等相關行業(yè)的發(fā)展。
口岸海關
紅其拉甫海關前身是由喀什分關組成的明鐵蓋工作組籌建過度的,1975年由外貿部批準在海拔5100米前哨班(帳篷海關)設關。1977年下遷至海拔4800米的水布浪溝設立水布浪溝支關,隸屬喀什分關。1982年,經海關總署批準,水布浪溝支關下遷至海拔4200米的皮拉力,并更名為紅其拉甫海關。1987年升格為處級海關,隸屬于烏魯木齊海關。1993年,經海關總署批準,紅其拉甫海關下遷至塔什庫爾干縣縣城。
新疆塔什庫爾干石頭城遺址,絲綢之路發(fā)展興衰的歷史見證
新疆喀什,塔什庫爾干石頭城遺址。石頭城遺址位于新疆西南部帕米爾高原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城北,海拔3100米,塔什庫爾干維吾爾語意為“石頭城”。石頭城據考證,為唐代遺存。城堡的官府、宅第、道路等保存的仍然較為完整,能想象到當年城堡內的繁華和昌盛。它充分利用丁土丘下寬上窄的自然結構,沿土丘的邊沿建起了這座古城,古城高大、宏偉,防御能力極強?!∞D載自百家號作者:換個角度看球事兒
該城曾出土過唐代錢幣、和田文書等。石頭城所在地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越:城下即一片草原,周圍還有數片草原,古代,自喀什、英吉沙、葉城、莎車至帕米爾高原的幾條山路均匯集于此,西去中亞的幾座主要大山:紅其拉甫達扳、明鐵蓋達坂、瓦赫基里達板等,自此也都有天然谷道可通達。 轉載自百家號作者:換個角度看球事兒
該城為古代"絲綢之路"上一個極有戰(zhàn)略地位的城堡,已定為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頭城雖只剩下殘垣斷壁,但周圍有雪峰,下有草灘、河流,又有濃郁的塔吉克民族風情,頗具粗獷豪放之美。 轉載自百家號作者:換個角度看球事兒
新疆喀什塔什庫爾干石頭城遺址,著名的歷史古跡,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兩千多年。唐朝統(tǒng)一西域后,這里設有蔥嶺守捉所。元朝初期,大興土木擴建城郭,舊的石頭城換了新顏。光緒28年,清朝在此建立薄犁廳,對舊城堡進行了維修和增補。 轉載自百家號作者:換個角度看球事兒
城堡建在高丘上,形勢極為險峻。城外建有多層或斷或續(xù)的城垣,隔墻之間石丘重疊,亂石成堆,構成獨特的石頭城風光。漢代時,這里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蒲犁國的王城。 轉載自百家號作者:換個角度看球事兒
塔什庫爾干石頭城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石頭城之一。一千年前,色勒庫爾國全國人民用一百二十天造就了它……這里,有過繁華、有過戰(zhàn)爭…… 轉載自百家號作者:換個角度看球事兒
石頭城立身在一個大巖石上,腳下是阿拉爾草灘,塔什庫爾干河在這里蜿蜒而過……在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塔吉克族的先民沒有先進的工具,但卻完成了石頭城——這項浩大而宏偉的工程。 轉載自百家號作者:換個角度看球事兒
現(xiàn)存晉唐時期城址、寺院、居址和清代的官署。分內外兩部分,外城方圓3600米,已遭嚴重破壞,只能見到城墻、炮臺和民居的殘址。城外建有多層或斷或續(xù)的城垣,隔墻之間石丘重疊,亂石成堆。 轉載自百家號作者:換個角度看球事兒
內城保留較完整,古代城堡的規(guī)模依稀可見。城垣周長1285米。城基石砌,城墻用泥、石砌成,還有幾處用土坯修筑的哨所和炮臺。轅的四角有四座大門,其中東北角外城的大門保留較為完好。城東有寺院,城西和東南部殘存40余間居址。是古時盤陀國的都城。根據對木碳進行碳14測定,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轉載自百家號作者:換個角度看球事兒
石頭城遺址是中國三大石城(遼寧石城、南京、塔什庫爾干石頭城)之一,古石頭城在喀什綠洲通往中亞、南亞的要道上,自喀什、英吉沙、葉城、莎車至帕米爾高原的道路交匯于此,位置重要,晉至南北朝時期為羯盤陀國都,唐代蔥嶺守捉駐節(jié)地,清設蒲犁廳,是古代絲綢之路上重要古城址。是商旅進入南亞、西亞貿易的隘口,是絲綢之路發(fā)展興衰的歷史見證。 轉載自百家號作者:換個角度看球事兒
(圖文互動)(3)高原“凈土” 震后“暖冬”——回訪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5·11”地震災區(qū)
新華社照片,烏魯木齊,2018年1月6日 高原“凈土” 震后“暖冬”——回訪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5·11”地震災區(qū) 在塔什庫爾干鄉(xiāng)庫孜滾村新建的安居房內,雪蓮·吾拉木艾力在準備奶茶(2017年12月12日攝)。 一場又一場的大雪把帕米爾高原這片“凈土”染成雪白,新年一過,溫度逼近零下20攝氏度,只有一排高原柳樹迎風而立??錾侥_下,塔吉克族牧民們的新房炊煙裊裊,與幾公里外的廢墟形成鮮明對比。 2017年5月11日5時58分,新疆喀什地區(qū)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發(fā)生5.5級地震,由于震源淺、烈度大,8個生命在地震中離去,31人受傷,26486人受災,農牧民房屋損毀嚴重。 在中央財政支持與兄弟縣市的幫助下,2017年8月底,塔縣4753套扎根在凍土層上的災后重建房全部完工,每套房屋83平方米,接入水電暖,并配有100余平方米棚圈,代替了牧民的舊帳篷與震塌的土塊房,成為安穩(wěn)過冬的新家。 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本頁內容為企業(yè)、個人自主上傳或來源網絡,所有資料僅供用戶參考;我單位不對其版權負責、不保證亦不表示本網的資料全面及準確無誤,也不保證亦不表示這些資料為最新信息,如因任何原因,本網內容或者用戶因倚賴本網內容造成任何損失或損害,我單位將不會負任何法律責任。